例如PC端處理器,英特爾和AMD有著絕對的統治力,盡管國產芯片的研發進步神速,卻依舊無法占據足夠的市場份額,甚至可以說少得可憐。
根據相關部門統計,CPU的商用市場主要由英特爾和AMD兩家占據,其中英特爾常年保持80%的市場份額,處于絕對的領先優勢,而AMD次之。
但我國卻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每年都會大量進口芯片,這對國產芯而言并不友好。
如果國產芯片無法在商業市場占據一席之地,那么國產芯片企業虧本只是常態。
別看如今的龍芯中科年營收和純利潤都在迅速增長,但在2015年之前,龍芯中科的盈虧都以后者居多。
對此,龍芯中科的董事長胡偉武曾經表示,我認為我走的彎路比直路多,龍芯中科的產品應用范圍比較廣,如黨政軍、能源、交通、金融等領域,對于偏消費類的有紅綠燈、電視、充電樁。
就電腦而言,如果用來上網、辦公、看視頻以及處理一般的事情很流暢,但是如果買回去打游戲炒股是不行的。
也就是說,采用龍芯CPU、統信UOS系統的電腦,并不支持海量的應用,生態系統對比Windows有很大差距,所以龍芯并沒有把有關電腦的研發項目作為主戰場。
盡管如此,雖然在商用市場龍芯還處于努力迎合大眾口味的階段,但龍芯依靠工控類芯片產品和信息化類芯片產品,已經有了不小的盈利。
據相關數據統計,龍芯中科從2018年不到2億元的營收,僅用兩年就提高到10億元,凈利潤從775萬元也提高到約7224萬元,翻了近10倍。
在2021年的時候,更是創下了國產CPU的里程碑,在技術封鎖的情況下不僅自主研發了龍芯架構,還成功研制一款名為3A5000的12納米國產CPU。
根據網友測評,該款處理器的性能已經直逼主流桌面CPU的水準,相當于英特爾I5-7200U的水平。
待龍芯生態系統完善,開發出更多的應用,國產電腦也將會被大眾接受,龍芯中科也會因此拿到更多的訂單,在國際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所以龍芯中科的首要任務就是闖入消費級市場,想方設法的從英特爾、AMD手中搶到足夠的訂單。
但事與愿違,自2022年以來,龍芯中科的營收持續下滑,2022年上半年營業收入3.48億元,同比下降38.24%,凈利潤8876.33萬元,同比下降1.55%。
由此可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國產市場并不穩定,就連任正非也表示華為將改變發展戰略,縮減和關閉部分邊緣業務。

在這樣嚴峻的環境下,龍芯中科、華為等中企能否迎難而上,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