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肉的每個位置
1、鹵豬頭肉:里邊包含左右牙頜、耳朵里面、左右嘴尖、眼圈、新鮮的核桃等。鹵豬頭肉皮薄、材質(zhì)老、膠原纖維重。適合拌涼菜、鹵、腌、熏、醬臘等。
2、鳳頭皮和肉:這里皮肉薄,微帶延性,瘦中夾肥,肉質(zhì)地較嫩。適合鹵、蒸、燒和熬湯,或回鍋肉等。
3、槽頭肉(別稱頸肉):其肉質(zhì)地地老、胖瘦分不清宜在制作包子、水餃餡,或清燉、粉蒸等。4、后腿肉:這一位置的肉半肥半瘦肉質(zhì)地較老。適合拌涼菜、鹵、燒、腌、醬臘、咸燒白(芽菜扣肉)等。
5、前肘(別稱前蹄膀):其皮薄、筋多、膠原纖維重。適合拌涼菜、燒、制湯、燉、鹵、煨等。6、前面(別稱前蹄、豬蹄):質(zhì)量比后蹄好。這里僅有皮、筋、骨骼,膠原纖維重。適合作燒、燉、鹵、煨等用。
7、豬里脊肉皮和肉:這里肉質(zhì)地嫩、胖瘦相接。適合鹵、拌涼菜、腌、醬臘或做回鍋肉,肥膘位置可做甜燒白等。
8、正寶肋:這里皮肉薄,有肥有瘦,肉質(zhì)地不錯。適合蒸、鹵、燒、煨、腌,可烹調(diào)甜燒白、粉蒸肉、紅燒排骨等。
9、五花肉:這一位置的肉因一層肥一層瘦,現(xiàn)有五層,因此叫五花肉。其肉質(zhì)地較嫩,胖瘦兩色,薄皮。量適合燒、蒸、咸燒白、紅燒排骨、東坡肉等。
10、奶脯肉(別稱下五花肉、拖泥肉等):其坐落于豬腹部,肉質(zhì)地差,多泡沫肉,肥多瘦少。一般適合做燒、燉、炸麻花等。
11、前腿肉:這里肉好、質(zhì)嫩,有肥有瘦,胖瘦相接,薄皮。適合做肥肉(拌涼菜)、鹵、腌、熬湯,或回鍋肉等。
12、后肘(別稱后蹄膀):品質(zhì)較前蹄差,其主要用途同樣。
13、后面(別稱后蹄):品質(zhì)較前蹄差,其主要用途同樣。
14、臀尖:肉質(zhì)地嫩、肥多瘦少。適合拌涼菜(肥肉)、鹵、腌,熬湯,或回鍋肉。
15、豬尾:皮多、人體脂肪少、膠原纖維重,適合作燒、鹵、拌涼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