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一張微信聊天截圖上了熱搜:江蘇鹽城的一對情侶打算國慶結婚,女方父母卻兩度加價,彩禮從10萬加到21萬。男方最后表示,賣女兒啊?愛不起......還有網友認為,彩禮多少并不是重點,重點是女方家長一次次加價,不講誠信,得寸進尺。
說到對彩禮的看法,男女家各不相同。
女方父母覺得自己辛辛苦苦養(yǎng)了20多年的女兒,不能白白便宜了對方,多要些彩禮,以防以后女兒有什么事情,也好有個靠山。更有甚者,家里還有待娶的兒子,這些彩禮錢就是為了給兒子準備的彩禮錢,女兒無形中成了一件被光明正大賣出去的商品。
男方父母覺得,進了家門就是一家人,婚前鬧的這么不愉快,以后結婚日子還怎么過。再說了,自己兒子條件又不是太差,找什么樣的找不到?非要在這一棵樹上吊死?
但是甭管父母如何看待彩禮這件事,最后受傷的還是自己的孩子。
其實最開始彩禮還純粹是一種風俗,俗稱納征,征是成功的意思,即送彩禮之后,婚約正式締結,一般不得反悔。若有反悔時,若女方反悔,彩禮要退還男方,若男方反悔,則彩禮一般不退。
但如今,彩禮仿佛成了彼此互相攀比的手段,誰家待嫁的女兒有了對象,問的第一句話并不是對方人如何,是不是真心喜歡。而是,訂婚的時候要了多少彩禮。若是多了,自然得到一陣羨慕的唏噓聲,如果少了,也會得到鄙夷的唏噓聲。這樣的聲音拷打著每一個父母的心,于是,他們不考慮自己的孩子。只想“光耀門楣”,從此揚眉吐氣。
即將結婚的情侶則是這場彩禮爭奪戰(zhàn)中的犧牲者。不管最后結果如何,這場因彩禮產生的鬧劇永遠會是插在他們心頭的一根刺,時不時會痛一下。試想,這樣的日子會舒服嗎?
網上還有一個聲音。說彩禮是愛情的試金石,如果愛,則給,不愛,則拒絕。更有甚者說,婚前如果不要彩禮,以后會被婆婆家看不起。其實,不過是眾說紛紜罷了。你提出一個說法,我再反駁,卻很少有人關心事件真正的當事人是怎么想的。雖然說,戀愛是兩個人的事,結婚是兩個家庭甚至是兩個家族的事,可,這件事,歸根結底還是得男女當事人一同商議,而不是哪家家長一味包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