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3歲的李學福出生在青島市平度崔家集鎮塔西坡村。在過去的13年里他干了一件足夠“瘋狂”的事。在業余時間,他便時常背著包,拿著一本筆記本和一支筆在村里溜達,碰到在廣場小亭子里的老人們,他會上前和他們聊聊村里以前的人和事,為自己的小說創作收集素材。
小說起稿于2010年春,幾經修改和補充,目前正進入第四稿的修改中,預計今年將定稿出版。從50歲寫到63歲,李學福寫成了100余萬字的長篇作品《蒲青紅于三月花》,寫滿了20本專用文稿紙,愛家愛鄉之情令人唏噓感嘆。
用文字傳承家鄉人美好品德
2月8日,記者見到李學福的時候,只見他身穿一件黑色T恤,戴著一副眼鏡,手拿一支筆正在進行文稿的修改。雖然已年過六旬,但依舊是精神矍鑠。記者翻開他一本本的文稿,一頁頁工整的字映入眼簾,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退休前,他是青島某銀行的職員。他從小在爺爺的身邊長大,一手好字也是他從爺爺身上學習的。從小開始學習書法,這一愛好持續了一生。談起他堅持13年手寫小說的初衷,他告訴記者,首先是對家鄉的熱愛,對家鄉父老的報答。這部作品描寫了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到近期,平度西南鄉人民的故事和美麗傳說,展現他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我愛我的家鄉,用了13年的時間,用我知道的事、把他們都描寫下來,要用我一生的精力把平度西南鄉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寫下來,把這種優良傳統繼續發揚光大,這是我一生的追求與向往。”李學福說道。
在作品前言里,他介紹了許多值得后人紀念的事跡。全書200余名人物,110章節。比如,第二十章“莊戶書記和莊戶人的故事”,描寫的是村書記生活節儉,工作求真務實,認真負責服務于村民的故事。第六十九章,“老坊溝的麥子金又黃,老坊溝的麥穗長又長”,描寫的是隊干部和社員群眾搶收小麥的勞動場面,干群一條心,積極向上,奮勇爭先的吃苦耐勞精神。
“時光飛逝,璀璨依然,天地慷慨,萬物皆靈”“2021年7月27日晚10時寫于老家。”記者發現,每寫完一章,李學福總會在文章最后寫下時間、地點,為的是讓后期重復翻閱的時候,更容易進行補充。
他告訴記者,文章中的所有故事本人除親自見證外,還有聽祖輩人口傳的。但近些年來,一代代老人過世,年輕人只顧為生活奔波,已很少有人憶及往事。很多故事的成稿都需要李學福多次走訪故事的知情人,了解事情的真相與相關細節,當天回到家便開始整理資料。
李學福寫作時間主要是放在晩上,一開始學寫的時候,他既沒有受過專業的培訓,也沒有名人指點,全是靠自己讀書后得到的啟發,隨即便萌發寫小說的想法。為了寫好小說,他便購買并閱讀了上百本文學書籍,家里放置的一本新華字典都已翻爛。除了寫作是愛好,他還喜歡唱歌。“我主要是在抖音上發布自己的唱歌作品,每回也能收到不少點贊。”李學福說道,“寫作和唱歌如今成了生活的必需品,都給予我很大的精神力量,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13年堅守品質成傳家寶
李學福13年堅持寫作,也深深影響到了他的家人。作為兒子的李海濤對父親的行為表示支持,父親的辛苦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為創作付出了很多,前期材料的收集是艱苦、無趣的。白天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都出去收集素材,晚上就挑燈夜戰。”李海濤說道,“他的這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深深打動了我,我要將這種精神作為傳家寶繼續發揚光大。”
除此之外,受到家中父輩的影響,李海濤從小愛好文學,酷愛詩詞,16歲開始在校報上發表作品,主張“文由心生,筆隨心動”,堅持并不斷完善自己的風格,做一個有靈魂有價值有底蘊有追求的舞文弄墨人。
(半島全媒體記者 楊陽) 來源半島都市報 編輯:王熠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