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起、孩子沒有人帶、職場競爭激烈、入托入學難等,都是當前我國育齡女性不愿意生育的重要原因。但假如問她們生育時最怕什么,恐怕很多女性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怕痛”。
生育時疼到撕心裂肺,不僅讓產婦難以忍受,還會增加休克、難產、胎兒窘迫等風險;減緩分娩疼痛,則不僅可讓生育過程相對舒適,而且還會大幅提升生育的安全性。
為此,我國于2018年開始試點和推廣分娩鎮痛(無痛分娩)。試點5年,試點醫院的分娩鎮痛率從過去不足10%,上升到了2022年的53.2%,成效可圈可點,但全國整體普及率卻只有30%。這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80%-90%的普及率,同時也意味著,我國仍有近七成女性承受著分娩疼痛。
進一步提升分娩鎮痛率,需要突破一些瓶頸難題。比如,2000元左右的自費無痛針,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家庭不算便宜。尤其社會上對分娩鎮痛還普遍存在“無痛針對寶寶身體不好”“麻醉藥影響孩子智力”等誤解,“收費貴”就會成為一個拒絕分娩鎮痛的理由。家屬與產婦之間的意見分歧,導致部分產婦不得不忍痛分娩。將分娩鎮痛納入醫保,分娩鎮痛就少了一個拒絕的借口。
當前,雖然不少地方已將分娩鎮痛與自然分娩或剖宮產打包納入醫保,但納入的方式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廣州市一家醫院曾算過一筆細賬,開展一次無痛分娩需要2000元左右,700-800元可以通過麻醉等方式進行醫保報銷,還有1200多元需要醫院補貼,做一例虧一例。
分娩鎮痛在藥品、耗材、人力等方面的投入,比其他分娩收費項目都要大得多,利潤微薄甚至還可能虧損。在打包納入醫保的背景下,醫院更愿意從事比較賺錢的項目,而不愿意積極主動地開展分娩鎮痛醫療服務。
經驗證明,分娩鎮痛不僅要納入醫保,而且要單獨納入。只有單獨納入醫保,醫保才能起到為分娩鎮痛精準減負的作用。
當然,分娩鎮痛單獨入醫保,對于醫院的承接能力是一次考驗。多年來,我國的麻醉醫師總量始終不足,這種狀況在短期內很難得到改變,分娩鎮痛的廣泛普及,將大幅增加現有麻醉醫師的工作量。
近年來,專科護士制度受到廣泛關注,麻醉專科護士完全具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在加大麻醉醫師培養力度的同時,讓更多麻醉專科護士從事分娩鎮痛工作,就能形成分層人才梯隊,立足現有條件化解麻醉人才緊缺難題。
更要看到,普及分娩鎮痛,還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分娩鎮痛使用的麻醉用藥量相當于剖宮產的十分之一,并且分娩鎮痛藥物不入血,不會透過胎盤到孩子身上。因此分娩鎮痛要比自然分娩、剖宮產更加安全。針對分娩鎮痛,產婦及家屬應該相信科學而非道聽途說。
分娩鎮痛單獨納入醫保,個人費用將大幅減輕,醫院不再消極看待這項服務,技術人才也會因個人價值得到更好體現而更愿意從事這項工作。盡管普及分娩鎮痛需要在多方面作出努力,但將其單獨納入醫保,則具有一門打開多路通的功效。尤其是在當前情況下,盡早做好這一工作,也有利于提升我國社會的生育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