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云鶴 楊璐 李靜 發自北京
3月12日上午,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五次全體會議。會議開始前,今年全國兩會第三場,也是最后一場“代表通道”采訪活動舉行。六位來自基層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回答記者提問。
有記者提問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馮丹,在數字時代,存儲器就像電子設備的大腦一樣重要。您長期從事信息存儲技術研究并致力于國產化,可否講講這些年科研攻關的歷程,目前研發成果如何?
3月12日上午,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五次全體會議。會議開始前,今年全國兩會第三場,也是最后一場“代表通道”采訪活動舉行。六位來自基層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回答記者提問。
有記者提問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馮丹,在數字時代,存儲器就像電子設備的大腦一樣重要。您長期從事信息存儲技術研究并致力于國產化,可否講講這些年科研攻關的歷程,目前研發成果如何?

馮丹介紹,存儲器和存儲系統是數據的載體,關乎數字經濟產業安全、國家安全,20多年來,我就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不斷地研發中國籍存儲系統、存儲設備、存儲芯片技術,讓事關國計民生的海量信息存儲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更加高效。
“做科研,有時候就像攀巖,選定了一個方向,每一步都要踏牢抓實。信息存儲的研究從0到1還不夠,還需要從弱到強。”馮丹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如今我們欣喜地看到,國產存儲系統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已經從立項前的不足5%,發展到如今60%以上。
她表示,國家需求就是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如今,構成存儲系統的存儲介質芯片仍然是薄弱環節,“我和我的團隊立志做‘頂天立地’研究,我們和國內的幾家龍頭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正在研發速度更快、能耗更低的下一代存儲器。未來,將從根本上解決國產芯片‘卡脖子’問題。”
馮丹說,一顆初心、一路攀登、一直堅守。20多年來,我見證并參與了我國存儲技術和產品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弱到強,深深體悟到個人小我之于“國之大者”的人生價值,也深深體會到只有靠科技自立自強才能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