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對汽車的“靈魂砍價”最近引發了爭議。
3月1日,武漢市、區政府聯合車企對在當地生產的汽車品牌推出力度較大的購車補貼活動,主要針對東風風神、東風標致、東風雪鐵龍等品牌,優惠金額最高達到9萬元,讓汽車行業的價格戰走向了白熱化。
3月17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官方公眾號發布了一篇文章,對該事件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稱:“只對本地生產的汽車品牌補貼有失公允,這種選擇性的做法有明顯的地方保護色彩,對非本地生產的汽車品牌不公平。”
同時該文章還表示,此類補貼實施后汽車銷量不增反降,任其發展將對汽車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造成“極大傷害”。
武漢“最強補貼”有哪些問題?
在《武漢市汽車降價事件對汽車市場的影響》一文中,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表示:“汽車生產企業為清理庫存的降價促銷、回籠資金是常見的市場行為,政府拿出資金鼓勵汽車消費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但此次武漢市、區政府的資金補貼只定向本地生產的汽車品牌,這種做法引起爭議,同時還可能引發一系列影響汽車市場有序發展的問題。”
具體來看,這會引發哪些問題?上述文章認為有三點:
一、只對本地生產的汽車品牌補貼有失公允,這種選擇性的做法有明顯的地方保護色彩,對非本地生產的汽車品牌不公平;
二、造成廣大消費者持幣待購,并沒有起到促銷效果。據協會調研,除武漢外全國各地4S店到店客流量大幅增長,成交量卻顯著下降,部分消費者開始持幣待購、等待降價補貼政策;
三、近期各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促銷政策,如果都效仿武漢,即只對所在地生產的汽車品牌進行補貼,這勢必造成汽車市場的分割和市場秩序的混亂,有悖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的精神。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3月1日-12日乘用車市場零售41.4萬輛,同比去年下降17%,較上月同期下降11%,今年以來累計零售309.4萬輛,同比去年下降19%。因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認為,此類補貼實施后,汽車銷量不增反降,如果任其發展,將對汽車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造成極大損害。
汽車補貼該不該“地區保護”?
和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觀點不同,有觀點認為:扶持本地車企正是地方政府推出汽車補貼的核心動力。
中歐協會智能網聯汽車秘書長林示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汽車產業是地方的納稅大戶,湖北出手搞汽車補貼,實際上也是為了扶持地方的納稅大戶。
林示表示,湖北當地政府給東風、別克等車企補貼,因為東風和上汽通用都是在武漢有工廠的企業,這種“政企聯合補貼”的模式,更多的也是為了回饋企業,幫它們消化庫存。
3月17日,成都也推出了“最高15萬元”的汽車補貼活動,補貼的主要對象同樣是當地的汽車產業。
據“成都發布”公眾號發文稱,3月17日成都經開區(龍泉驛區)“產銷聯動”汽車消費活動正式啟動,發放補貼總金額高達1億元,單車累計補貼最高達15萬,持續時間到6月30日。
具體來看,成都經開區(龍泉驛區)此次補貼的范圍包括一汽-大眾、一汽豐田、沃爾沃、神龍汽車、大運汽車、領克、紅旗等企業的指定車型。據了解,成都經開區(龍泉驛區)是全國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之一,匯聚了一汽-大眾、一汽豐田、東風神龍、沃爾沃、吉利等10家整車企業,2022年全區整車產量達到了98萬輛。
如果補貼對象不局限于當地生產的汽車品牌,那么當地政府是否還有推出補貼活動的動力?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那補貼是否會加劇“持幣觀望”的態勢,讓汽車消費受到影響呢?
據統計,目前已經有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山東省、吉林省、湖南省等在內的十多個省市發放了“購車大禮包”,不過不少省市的相關活動都只持續到3月底。如河南省對在省內新購汽車按購車價格的5%給予消費者補貼,活動延續到3月31日。
同時比亞迪在內的超過30個汽車品牌都推出了限時降價活動,同樣持續時間大多為1個月。如比亞迪,3月9日對比亞迪海洋網兩大主力車型宋PLUS和海豹開啟專項限時營銷活動,其中宋PLUS車系下訂可享88元抵扣6888元購車款,海豹下訂可享88元抵扣8888元購車款,活動時間持續到3月31日。
在優惠時間被限定的背景下,這種“持幣觀望”的態勢或許難以長期維持。
財信證券研報認為,進入3月份以來,湖北省聯合多家車企推出了湖北“史上最大規模”的汽車補貼政策,此外多個省份也繼續通過消費券發放的形式以提振汽車消費,后續汽車消費或將繼續環比改善。
責編:葉舒筠
校對:姚遠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系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