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帶來科學范式變革和創新模式再調整,將深刻改變未來創新版圖和產業格局。這樣的大背景下,承擔著“中心輻射”功能的中心城區該如何落子布局,助力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又該如何突破路徑依賴,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形成經濟增長的接續動力?這需要我們從“范式轉換”角度去理解、審視、洞見、思考,實現從思路到路徑的自我突破與變革。
即日起,本報推出“激發上海中心城區科創活力的底層邏輯”系列報道,打開思維邊界,從更多維度探究中心城區有什么、能做什么,又如何精準發力。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中,觸摸一座城市的創新之魂。
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讓創新之力擺脫了固有的地理界限,科技愈發進步愈發需要無限接近場景、接近生活,深嵌街頭巷尾、枝椏脈絡。于是,“無邊界”三個字很好地承托起豐沛充盈的創造力。靈光乍現,有時恰發生在陽臺邀月、涼椅延爽的意趣之地。
這個春天,上海英方軟件有限公司成功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堪稱數據備份創新“第一股”。
十年磨一劍的英方軟件,恰從南京東路商圈所處的上海市中心起步,幾經“挪窩”發展羽翼漸豐。如今,市中心是其向往落定的地方。云上作業,讓創新變得輕量化,志在拓展海外市場的英方軟件,需要的是一種有更多可能的鏈接。
為何是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區?
上海,“寸土寸金”指向的是一種現實的資源緊約束,中心城區步入存量發展階段。然而,“寸土寸金”并不等同于高成本。相反,隨著科技進步、數字變革,越來越多創新動能愈發依靠場景的密度和場景的融合,需要更多要素之間的交互交融碰撞智慧火花、激發創新活力。
業界,愿意將這樣一種趨勢具象地歸結為“硅巷”模式——即以城市中心的存量空間為主要載體,集成、運營各類創新要素,以創新創意迭代技術,以技術推動產業,并在深嵌于日常生產生活中延展出更多可能性。
放諸上海“十四五”規劃,全市發展格局作出全方位戰略謀劃,中心城區功能定位明確為“中心輻射”。“輻射”一詞,本身自帶空間想象感,是基于自身更高質量、更高能級的發展,亦可視作一種“充分打開”,打開兩個扇面,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一方面,握指成拳,形成產業接續、政策接力、空間接應,形成總體效率和效能的競爭;同時,以創新精神為牽引,推動制度變革,促就科創生態體系更趨完善。
從這個角度審視,“科技回歸都市”命題或許該切換視角。
因為,科創基因和精神,從來就未曾離開過。
全球科創“辦公室”
誕生出全市首幢年稅收百億元樓宇的南京西路商圈,終日熙攘。
相較于以往的“長板”商貿服務業,近兩年,相關部門發現:不少國際知名企業逐步把創新實驗室、創新中心布局于此;一些“小而美”的科創企業也紛至沓來,意欲在商圈后街安家。
長期從事宏觀經濟及產業研究的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基于一線調查,對這一現象有了較為理性的注釋:中心城區,場景、資源、要素更豐沛豐富,也更容易獲得,這對于特別講求成本與效率的創新型企業獨具吸引力。
研究院這樣舉例,那些選擇將總部落在美國的科創類獨角獸企業,有一半將紐約作為目的地。它們看中的正是各種創新要素及資源的綜合、聚合能力。
“中心城區,不是比拼科學研發裝置和‘硬邦邦’的實驗室,而是要做全球科創‘辦公室’,基于自由貿易制度、自由流通環境,聚合、營運好各類科創要素,具體作業、項目則可以分發到全球各地。”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何萬篷觀點獨到。
中心城區有什么,又該比拼什么?
事實上,新思路在不少城區的年度計劃中眉目可見。譬如,做強全球服務商計劃賦能科創;成立科創聯盟平臺做實“朋友圈”強磁場;發力場景營造,抓住人才這一關鍵要素……
“城市里的不可復制資源,釋放著強磁場。留住人,才能產出好的創意,有持續動能。”上海社會科學院區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建勛的觀點,在梧桐深處有了具象案例。

▲愚園路街區
愚園路、武夷路、定西路等圍合成的小尺度街區,安扎著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工程科技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和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葳蕤繁茂下,創新的基因和精神不斷溢出,如今這里長出了上海黑湖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西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硬核”科創企業。

▲新微智谷科創園區
在長寧區科委、華陽路街道、新微科技集團、上海創邑實業有限公司協同發力下,這里將打造成“上海硅巷”,布設科技成果展示的智慧屋、低碳屋;營造眾創空間,吸引科研人員和企業科創者交融交互;共建“新雙創學院”,引育雙創人才。科創和產業、生活相融的大科創生態呼之欲出。
“無界創新”之路
一個有意思的案例。翻開地圖,處于上海坐標原點的黃浦區,正致力于建設生物醫藥研發的廣慈—思南科創園區。然而,這個園區不僅沒有地標建筑,同樣找不到具象的物理空間范疇。這正是經濟密度全市第一的黃浦區要闖出的“無界創新”之路。
時針回撥至20世紀90年代,上海首個集成電路中心誕生于北京東路一棟商務樓內。時過境遷,近年來,依托內里的集成電路領域創新孵化器,這里陸續孵化出兩家對標國際水準的獨角獸企業,因而再次受到業界關注。
20平方公里的轄域面積,要挖掘新動能,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無界創新似乎是符合區域實際和獨特“調性”的出路。黃浦區科委主任鄔樹純這樣解釋:無界,更多的指向是科技研發場景、應用場景、靈感場景的營造。
科技研發場景,即利用存量空間,改造為輕量化、靈活式的硬核科技孵化機構或場景,靈活配置各類要素資源,減輕科技初創企業成本。
應用場景,即利用中心城區豐富便捷的生活資源,以現實應用測試為出發點,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倒逼出新技術。
靈感場景的營造,側重于激發創意創新的各類服務、交互場景。有可能是一個靈活共享的辦公空間,是一條梧桐掩映的支小馬路,抑或一家可以放空閑聊的咖啡館。而黃浦區正通過市場化方式收儲更多小而美的空間,以零利潤讓渡給更多初創類科技企業。
當下的科創,需要無限接近金融、應用、市場,需要深度融入商業、文旅、生活。
專業研究機構有這樣一個數據:美國紐約市科技生態系統中,每增加一個工作崗位,城市經濟中就能增加1.86個工作崗位。在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周學強看來,由其牽引的產業增量和價值增量,遠勝出1.86的乘數效應,不僅帶動周邊,更輻射整個城市。
這更吸引人之處,也帶來另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如何將中心城區既有的交通、交易、交互優勢進一步放大做足,并通過圈層、廊道、網絡的空間接應,將這樣一種優勢和效能進一步向外傳導、延展、躍遷,這或許正是“輻射”的底層邏輯和深意。
時間合伙人
毋庸諱言,中心城區資源稟賦差異并不十分明顯。在挖掘科創動力和效能的過程中,如何避免內卷,走出“合成謬誤”,走出差異化,做強各種要素的聚合和配置能力?這既需要各個塊面形成各自的“一招鮮”,亦講求一種互補聚合,整體形成有影響力的“全球競爭合作單元”——這是擺在各方面前更嚴峻復雜的考題。
更高質量,強調的是總體經濟的效率和效能。
采訪中,有專家這樣作比:中心城區就是要形成一塊塊各具特色,又緊緊咬合、相互助力的拼圖,呈現出上海高質量發展的整體樣貌。
何萬篷一言以蔽之:“硅巷”模式所帶來的最大啟發,正是將創新精神導入大街小巷。
創新精神,直接延展而出的是一種更為具象的視角、理念、思路和手勢。
放眼全市,這樣的探索破題也正加速。有的區依托大院大所大校大企集聚資源,成立綜合科研機構平臺,促成科研成果轉化,讓創新端和產業端加速彌合;有的區通過城市更新,改造利用活化歷史遺存,導入高端創新產業要素,讓中央商務區同樣也成為科技新技術活躍地、首發地……
產業接續、政策接力、空間接應的背后,亦對制度供給提出更高要求。如何精準而簡單、集成而高效。
制度供給亦講求一種前瞻性和包容度,創造一種能引領未來的可預期。“這更值得花功夫”,周學強這樣比喻:就是要有更多魄力和勇氣,處理好眼前真金白銀和未來陽春白雪的能力。
數據智能企業稅收近五年實現年均兩位數增長,獨角獸、瞪羚企業和上市企業已形成“科創梯隊”,在國際國內各類資本市場申報上市的企業近10家……外人看到的是,靜安區市北高新園區正密集“摘果子”,行家里手卻更愿去了解“在此之前”,即“投入不少卻看不到一星半點水花的那些年”。經年累月實踐,市北高新聚焦云數智重點產業領域,發力元宇宙、綠色低碳、智能終端、數字經濟4個新賽道,緊扣科創企業“初創—成長—成熟”路徑及各階段特點,通過直接投資、科創引培、孵化器培育以及參投市場化基金與返投園區企業等舉措,加大對科技企業股權融資力度,并撬動社會資本終見成效。一些積淀多年的企業突然有了關鍵的爆發力。
“當好企業的‘時間合伙人’,這是真功夫。”相關負責人感悟道。
作者:顧一瓊 祝悅
攝影:張伊辰
編輯:傅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