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4日,2023年世界泳聯跳水世界杯首戰在西安奧體中心游泳跳水館舉行。比賽首日,中國隊包攬了四個冠軍。
現場
陜西元素亮相跳水世界杯
比賽首日,進行了女子雙人10米跳臺、女子雙人3米跳板、男子雙人10米跳臺和男子雙人3米跳板四個項目,本次比賽團體賽和雙人賽不設預賽,直接進行決賽,讓比賽更加殘酷激烈。
中國隊方面,陳芋汐、全紅嬋出戰女子雙人10米跳臺,陳藝文、昌雅妮出戰女子雙人3米板,楊昊、練俊杰出戰男子雙人10米跳臺,王宗源、龍道一出戰男子雙人3米跳板。最終,四對中國組合都發揮出自己的水平分別獲得各自項目的金牌。
在比賽間隙,各種陜西元素紛紛在跳水世界杯賽場亮相。在上午的兩場比賽間隙,現場播放的《西安人的歌》,讓現場觀眾熱情高漲,“西安人的城墻下是西安人的火車,西安人不管到哪都不能不吃泡饃……”這耳熟能詳的歌詞讓現場不少觀眾都跟著唱。
當日下午3時,2023年世界泳聯跳水世界杯開幕在下午的比賽前開始。開幕式首個節目就是秦腔表演,隨著秦腔樂曲響起,數名秦腔演員在泳池邊表演起了秦腔,演員們頗具特色的表演不僅引起現場觀眾的喝彩,很多外籍運動員和教練員也都全神貫注地觀看,還有不少運動員、教練員和技術官員拍照留念。
運動員
觀眾熱情給運動員極大鼓舞
本次比賽是西安舉辦的規格最高的國際單項體育大賽,比賽吸引了眾多西安市民到現場觀看比賽。4月14日上午10時許,西安奧體中心游泳跳水館觀眾通道外,觀眾們排著長隊陸續入場,賽場內也熱鬧非凡。比賽期間,各國運動員每次完成動作都能迎來熱烈的掌聲。
家住高新區的陳女士是全紅嬋的粉絲,她一大早起來乘地鐵趕到奧體中心觀察比賽。陳女士說,十四運會的時候錯過了全紅嬋的比賽很遺憾,當得知跳水世界杯會在西安舉辦時,她就一直關注著購票信息并搶票,她覺得在家門口就能看到這么高規格的比賽很幸運。據組委會官方統計,僅4月14日上午的比賽,就有1853名觀眾到現場觀看比賽。
賽后,獲得女子雙人10米跳臺冠軍的陳芋汐表示:“觀眾的加油吶喊聲對我們發揮很有幫助,會帶給我們更多力量。”奪得女子雙人10米跳臺銀牌的英國組合表示,觀眾的熱情超乎想象,他們會把掌聲和歡呼聲送給每一支隊伍,這對于國外選手來說是極大的鼓舞。
獲得男子雙人10米跳臺冠軍的楊昊、練俊杰均表示,沒想到會有這么多觀眾在現場加油助威,面對這么觀眾期初還有些緊張,不過及時調整了狀態獲得了比較滿意的成績。
4月15日,比賽將進行女子3米跳板和男子3米跳板兩個項目,上午進行賽事預賽,單人比賽不設半決賽,下午直接進行決賽。 華商報記者 張成龍/文 趙彬/圖
跳水是一項優美的水上運動,它是從高處用各種姿勢躍入水中或是從跳水器械上起跳,在空中完成一定動作姿勢,并以特定動作入水的運動。跳水世界杯西安站進入首個比賽日,中國跳水夢之隊一騎絕塵,全紅嬋/陳芋汐打響頭炮,為中國隊取得開門紅,隨后的比賽仿佛開啟金牌“收割機”模式,包攬了當日全部4枚金牌。中國跳水隊的成績讓人驕傲,這當然是正常實力的體現。那么,跳水夢之隊又是怎樣煉成的呢,讓我們走進夢之隊的玄幻之術。
體重
伽利略實驗
大家感覺跳水運動員都是又瘦又小,那么,是不是又瘦又小的人落水速度慢,所以水花小呢?這就牽扯到另一個物理知識——伽利略實驗。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一篇課文叫《兩個鐵球同時落地》,課文中說,亞里斯多德認為,重的物體要比輕的物體下降的速度快,所以質量大的鐵球和小鐵球在同一個高度放手時,大鐵球要比小鐵球先落地,但是,這一說法被伽利略否認了。伽利略認為,兩個質量不同的鐵球在同一高度,以同樣的初速度落下后,會同時著地。重的物體和輕的物體下落速度是一樣快的。
那么,為什么我們還要選擇小巧一些或者是年齡比較小的運動員呢?首先,水花大小與體重有密切關系,其次,小巧的運動員比較適合那些柔韌性強、比較靈活的體育運動項目。而小孩子的身體還比較小,做動作會相對比大人容易,水花也比較好控制。運動員如果個子矮的話,對于空翻動作也會有很大的優勢,太胖太高翻起來會很吃力。
壓水花
阿基米德原理
對普通觀眾而言,看跳水時主要看水花大小,“壓水花”技術實屬于流體力學的范疇。
根據阿基米德原理,運動員入水時,會排開與自身體積相同的水,這些被排開的水其實就是以水花的形式呈現的。因此,“水花大小”和運動員自身的體積大小是成正相關的關系。體積越大,水花就會越大,反之亦然。同時,入水時,身體與水面的接觸面積越大,水花就會越大。
接觸面積最小的方式是啥呢?跟入水角度有關。90度垂直入水,水花最小。入水時,速度也會影響水花的大小,速度越快,水花就會濺得越高。
身材越是細長,肌肉線條越是勻稱,入水時,如果身體形態保持流線型,身體表面會形成一層氣流,這可以增加身體表面與水之間的粘滯力,這可以使水花變小。
有問有答
為什么每次跳水后都要沖淋?
我們常常會看到,當選手結束一跳后,便立即從泳池邊上的扶梯爬上來,快速跑到淋浴噴頭下沖洗或是浸泡在水中。有網友不禁問:明明已經是一身水,為什么還要再次打濕自己呢?
對此,網友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測,“跳完水頭發黏在臉上不太美觀”、“沒戴泳帽會讓水變得很臟”、“泳池里的水有消毒劑,對人體有危害”……
其實,這些猜測都只能當作玩笑。
跳水后為何要沖淋?美國印第安納州鮑爾州立大學的的跳水教練雅各布·布雷默解釋稱,答案只有一個——這通常是為了恢復體溫,緩解肌肉緊張的狀態。
根據國際泳聯的規定,室內跳水池水溫必須保持在26℃左右,而比賽場館的室溫一般在22℃左右,運動員出水后會感覺到涼意。因此,沖淋可以保持肌肉溫暖,有利于接下去的比賽。
為什么要帶毛巾上跳臺?
跳水比賽中,常常會出現一幕頗為“拉風”的經典畫面——在每一輪比賽前,運動員們都會站在跳臺上用毛巾擦干身體,再將之扔下,動作瀟灑,干脆利落。運動員的毛巾,也成了賽場上的一大另類焦點。
而這塊毛巾也確實有它的“不同尋常”之處。跳水運動員的毛巾常常是以特殊材質制成的,便于攜帶且吸水性極強,能讓選手快速擦干并保持溫暖。
除此之外,布雷默提到,當選手在空中做抱膝動作時,如果手上、腿上有水可能會打滑,導致動作得分偏低甚至可能造成運動員受傷。而運動員所用的這塊毛巾則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身上貼著的條狀膠布什么用?
有人發現,一些選手身上貼了好多膠布,包括肩膀、腰部、腳部都貼滿了,這是什么,有什么用?
專家介紹稱,這些膠布有個專業的名字,叫作“肌內效貼布”,簡稱肌效貼。它的作用在于支持和放松肌肉,增加關節的活動范圍和促進血液循環,消除淋巴水腫。
“對運動員們而言,它還提供一點額外的支持,幫助緩解肌肉、關節和韌帶的疼痛,讓運動員們能在比賽中發揮更好的成績。”布雷默補充道。
肌效貼本身有一定程度的拉力,并且具有相當的防水透氣特質,所以在貼扎后不會影響運動功能,。
跳水為什么是頭朝下入水?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人的上半身重,下半身輕,所以不管做什么動作,到最后都是要頭朝下地進入水里。而且如果腳先進入水里,首先會濺起很大的水花,影響比分,其次也比較危險。當然也有人認為,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看,上肢比下肢能完成的精細動作要多得多,因而在危險時刻肯定先選上肢避險(比如抓住救命稻草是用手抓,而不是用腳勾)。跳水是一項危險的運動,落入水中對運動員本能認知來說還是有危險的,所以用手更放心一點。
為什么不戴泳帽和泳鏡?
都是水上項目,為什么游泳運動員有泳鏡和泳帽,跳水運動員卻沒有?
跳水運動員從起跳到入水只有不到2秒,算上從跳水池中游上岸,加起來最多10來秒。如此短的時間,運動員根本不用戴泳帽和泳鏡。
最重要的是,戴泳帽和泳鏡會影響入水效果。加上入水時巨大的沖擊力,很可能把泳帽拍落,把泳鏡拍碎,劃傷運動員的眼睛和面部。所以,泳帽和泳鏡對跳水運動員并非是“必需品”,反而是一種累贅。
跳水時為啥不“雙手合十”?
運動員入水的那一瞬間,是手先接觸水面的,所以手上動作顯得格外重要。一開始,人們都認為“雙手合十”的手部動作,呈流線型入水,阻力最小,濺起的水花也最小。
但后來發現“雙手合十”時,雖然會減少手掌與水面的接觸,但會使得手臂彎曲,增大整個身體的入水面積,使身體軀干不穩,后續動作發飄,有時水花反而更大。
現在,大家可以通過慢動作回放發現,運動員入水時,雙手采取的是翻掌入水動作——手掌外翻,在入水的瞬間掌心對準入水點,一只手抓著另一只手,這是中國運動員普遍采用的手型。隨后身體再入水,產生的水花更小。這就是“細節決定成敗”的“揉水”技術。當然,有些國外運動員入水時會兩個大拇指緊扣、五指張開雙手交疊,以掌心朝向水面。另外,還有兩種不常見手型:一是五指張開、雙手保持約10厘米距離,另一個則是兩手大拇指緊扣、屈指、掌心朝水。
跳臺和跳板哪個難度更高?
在選手和教練們看來,一般而言跳板比跳臺難,雖然跳臺比跳板高。因為跳臺跳水是從固定的跳臺上跳下來,而跳板跳水是從彈性極好的板子上跳下來。對于運動員來說,晃動的跳板所需要的協調性更強。
有教練表示,跳板被跳水界形容為“野馬”,因為它的節奏很難控制,表演也很難掌握。練習跳板是需要一定年限的,掌握這個節奏需要很長時間,也可以說跳板是有資質才能練的。 撰文/王利民 李振繪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