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谷雨,這些自然景物預示時至暮春!“咕咕咕”“布谷布谷”,猜猜是哪種鳥的叫聲?
二十四節氣|谷雨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谷雨,而它也是理論上春天的最后一個節氣。與雨水、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谷雨也與降水直接相關,在字面意思上,谷雨就是“雨生百谷”之意,它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在名稱中將植物與天氣直接結合在一起的節氣。
古人將谷雨分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鳴鳩拂其羽;第三候戴勝降于桑。”你知道都是什么意思嗎?一起來看看吧↓
gu yu
01 谷雨與生活
1
農耕氣候
元代文人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道:“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谷雨將“谷”和“雨”聯系起來,充分反映了谷雨的農業氣候意義。正如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杜甫詩篇: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從農耕的角度來說,谷雨時節氣溫升高,降水增加,在雨水的滋潤下,各類谷物茁壯成長,這正是莊稼生長的最佳時節。
2
“芽芽樂”
伴隨著暮春時節的雨水滋潤,大量的植物吐露新芽,一切朝氣蓬勃。唐代齊己在《謝中上人寄茶》中曾有詩云:
春山谷雨前,
并手摘芳煙。
綠嫩難盈籠,
清和易晚天。
谷雨時節,許多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植物也在此時來到了最佳采摘期。清代鄭板橋的《七言詩》就講到“正好清明連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間”。
對于南方一些地區而言,谷雨時節采摘的春茶又被稱為“谷雨茶”,細嫩清香,味道最佳,有清火的功效。明代的許次紓就在《茶疏》里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后,其時適中”。
而對于相對靠北方的一些地區而言,民間也素有谷雨時節食香椿習俗。谷雨前后醇香爽口的香椿芽上市,素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此時的菜場上,常常有一把把用紅布條捆綁的香椿嫩芽。由于香椿芽只有短短幾天采摘的時間,想吃香椿芽炒雞蛋,一年也只有谷雨這一次機會了。
香椿| 王金虎 攝
gu yu
02 谷雨三候
除了上述與人類生活直接聯系的植物外,谷雨時節的自然世界也有著自己的節奏變換。古人將谷雨分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鳴鳩拂其羽;第三候戴勝降于桑。”
分別從野生植物和動物的角度描述了這個節氣的景象。對此,唐代詩人元稹在《谷雨三月中》中還有更為具體的描述:
谷雨春光曉,山川黛色青。
葉間鳴戴勝,澤水長浮萍。
暖屋生蠶蟻,喧風引麥葶。
鳴鳩徒拂羽,信矣不堪聽。
gu yu
萍始生:浮萍常見,但傻傻分不清
伴隨著氣溫上升,除了陸地上春意盎然外,水環境中也綠意漸濃。古人留意到的正是水中那些典型的浮水植物——萍。
來源:pixabay
不過,水中的所謂浮萍看似不起眼,但有時候細心的朋友會發現,這些浮在水面上的小小植物,其實葉片形態并不統一,有橢圓形的、也有圓形的,還有上面帶毛的,甚至更有多片合在一起的,其實它們都是不同的植物。
1
浮萍
在這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真正的浮萍(Lemna minor),浮萍是浮萍科浮萍屬的代表植物。浮萍又有著青萍、田萍、浮萍草、水浮萍、水萍草等別名。
浮萍 | 來源:pixabay
在水中常見的小型“萍”中,浮萍的葉狀體較小,一般也就長1.5至5毫米,寬2至3毫米。在葉片形狀上,大多數呈現卵狀橢圓形,浮萍的葉狀體表面綠色,背面淺黃色或綠白色或常為紫色,而且還長著白色的絲狀根,長度能達到3到4厘米之多。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在浮萍的葉狀體背面有一個囊,常常有新的小葉片在這里形成,并以極短的細柄與母體相連,之后不久便會脫落而獨立漂浮。
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浮萍便會以這樣的方式大量繁殖,形成密布水面的飄浮群落,正如李時珍所說“一葉經宿即生數葉”。
2
紫萍
有時候,還會有另一種與浮萍十分相似的浮水植物混在浮萍中,這就是同屬浮萍科,但卻是紫萍屬的紫萍(Spirodela polyrrhiza)。與浮萍相比,紫萍的葉狀體明顯更圓一些,也更大一些,能達到5至8毫米長、4至6毫米寬。
浮萍(小)與紫萍(大) | 葛致遠 攝
同浮萍相似,紫萍的正面也是綠色,不過它們的背面紫色要更明顯一些,這也是它名字的來源。
紫萍 | 王金虎 攝
但有趣的是,在水面上,個頭更大的紫萍常常不是浮萍的對手,只會少量隱藏在浮萍大群之中。
3
槐葉蘋
接下來要說的這個“萍”甚至都不能說是真正的“萍”,這就是槐葉蘋(pín)(Salvinia natans)。事實上,槐葉蘋與浮萍親緣關系遙遠,它們屬于蕨類植物中的槐葉蘋科槐葉蘋屬。
槐葉蘋 | 王金虎 攝
沒想到吧?蕨類植物可是從恐龍時代就存在啦!全盛于恐龍時代的蕨類植物不僅僅是只能生長在溫暖濕潤樹蔭下的植物,水中也有它們的成員。
在形態上,槐葉蘋的葉片三葉輪生,其中下面一葉懸垂水中,上面二葉漂浮水面,形如槐葉,為長圓形或橢圓形,長度能達到0.8至1.4厘米,寬5到8毫米,明顯大于浮萍和紫萍。槐葉蘋常常會長成一長串,而且它們深綠色的葉片摸起來毛毛的,下面也密被棕色茸毛。
4
田字草
如果要說和“萍”沾邊的中最萌的植物那一定是田字草了,田字草的葉片由四片倒三角形的小葉組成,這就是它最大的特點。
田字草(蘋)| 王金虎 攝
田字草的俗名還包括田字萍、四葉萍,不過它的真實中文名稱其實就是蘋(Marsilea quadrifolia),而且它也是蕨類植物,屬于蘋科蘋屬。嚴格意義上,蘋其實不算簡單漂浮在水上的植物,它們在幼年期是沉水植物,成熟時浮水、挺水或陸生都有。
gu yu
鳴鳩拂其羽:咕咕咕咕與布谷布谷
關于“鳴鳩”究竟說的是誰,不同文獻中常有不同認知,大體上有斑鳩和杜鵑兩種說法。“拂羽”當然就是整理羽毛的意思了。
1
珠頸斑鳩
對于以長三角為代表的中國東部地區而言,常見的珠頸斑鳩(Spilopelia chinensis)Spotted Dove屬于我們身邊最常見的留鳥。最近常聽到的“咕咕咕咕”聲就是珠頸斑鳩發出的,作為鴿形目鳩鴿類的成員,它們比家鴿體型小了一大圈,全年都在都市里生存的它們,也不負“野鴿子”之名。
珠頸斑鳩 | 何鑫 攝
作為斑鳩中最親人的代表之一,珠頸斑鳩長期以來都表現出對于現代城市環境的良好適應,因為它們不僅會在草坪上來回踱步取食草籽、毫無懼怕人類的感覺,而且在時下這樣的春天繁殖期筑巢時也“毫不講究”。
珠頸斑鳩 | 何鑫 攝
無論是你家窗外的花盆,還是空調外機,乃至于空暇了一段時間的腳手架、乃至于晾曬在外忘了收的衣褲,都會成為珠頸斑鳩父母筑巢的目標。
2
山斑鳩
在上海我們也會有機會看到另一種斑鳩留鳥,這就是山斑鳩(Streptopelia orientali))。
山斑鳩| 何鑫 攝
在它的脖子上沒有珠頸斑鳩那所謂的“珍珠項鏈”斑點,取而代之的是幾道黑白相間的紋路。而且從背面看,山斑鳩的的羽毛邊緣常常有清晰的紅褐色邊緣,就像龜殼的紋路一般,這也使得在英文中被稱為Oriental Turtle Dove。
山斑鳩,脖子上有黑白相間的紋路
何鑫 攝
至于其他的斑鳩,大多屬于上海地區的過境候鳥,如果足夠幸運,我們也有機會在戶外看到它們的身影。
火斑鳩|何鑫 攝
例如火斑鳩(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Red Turtle Dove。它們體型更小,身型更為精致,雌雄顏色不太一樣,雄性全身葡萄紅色、雌鳥為灰色。
猜猜看,誰是雄鳥,誰是雌鳥?|何鑫 攝
3
杜鵑
那么,“鳴鳩”的另一選項杜鵑呢?畢竟在成語“鳩占鵲巢”中所描述的“鳩”應該就是有著巢寄生習性的杜鵑,而不可能是“人畜無害”的斑鳩。
大杜鵑|何鑫 攝
最常見杜鵑的是大杜鵑,就是我們俗稱的“布谷鳥”,這倒正好和“谷雨”的“谷”對應在一起。大杜鵑(Cuculus canorus)Common Cuckoo的“布谷鳥”之名正是來自于它的叫聲“布谷布谷”。
布谷鳥|何鑫 攝
不過作為中國東部地區的典型夏候鳥,以時下這個時間節點看,大多數大杜鵑還沒有北返到長三角地區,更不要說中國北方了。
前些年的一些衛星跟蹤研究顯示,夏季在我國東部繁殖的大杜鵑,到了秋季,在一路線南遷徙越冬時,甚至是從我國進入東南亞,然后再到南亞,接著跨越阿拉伯海進入非洲東部,最后直達非洲中南部過冬的。
大杜鵑|何鑫 攝
“布谷鳥”大杜鵑提醒農民們“布谷”種植莊稼的年代應該是在氣候更為溫暖的時期,例如西漢,或者更早一個溫暖的時期商周時代。也許那會的谷雨節氣期間,大杜鵑早就回歸華夏大地了。
大杜鵑更喜歡廣袤的蘆葦濕地等環境,因為在這里,它們能找到很多生活在蘆葦叢中的小鳥作為巢寄生對象,例如東方大葦鶯(Acrocephalus orientalis)Oriental Great Reed Warbler就是最常見的受害者之一。
上海自然博物館B2生存智慧展區:
杜鵑與東方大葦鶯
未來在六月的上海,崇明東灘、浦東新區的南匯東灘地區幾乎每天都會上演大杜鵑與這些小鳥們的生存戰爭與博弈大戲。
當然,能夠出現在上海的杜鵑也遠遠不止大杜鵑一種,一些習慣森林環境的杜鵑也會出現,例如中杜鵑、小杜鵑、棕腹杜鵑、四聲杜鵑等等,它們的叫聲也都各具特色。歌曲《北京歡迎你》那首歌的前奏中,就有四聲杜鵑的有趣聲音,大家不妨回味聽聽看。
小杜鵑(上)、中杜鵑(中)、噪鵑(下)
何鑫 攝
gu yu
戴勝降于桑:嘴長的不都是啄木鳥!
戴勝(Upupa epops)Common Hoopoe這個名字從古至今都指代明確,就是俗稱的戴勝鳥。
何鑫 攝
作為分布甚廣的一種鳥,戴勝渾身長著漂亮的棕紅色、白色和黑色相間的羽毛,當它飛起來的時候,大翅膀忽閃忽閃,觀鳥的朋友常戲稱其就像一只蒲扇的大蝴蝶、大蛾子,所以戴勝又有花蒲扇之名。
何鑫 攝
不過戴勝最大的亮點在它的腦袋頂上,因為它長著一個漂亮的羽冠,時而打開,時而收起,看起來十分有型。而戴勝的名字中的“勝”其實在古漢語中指的就是女士的一種頭飾或頭冠。
何鑫 攝
別看戴勝這么漂亮,又長著一個尖尖長長的喙,有人會誤以為它們和啄木鳥一樣喜歡在樹上啄洞找蟲。其實戴勝的喙沒有那么堅硬,但卻觸覺靈敏。它們最喜歡的是在各種松軟的土地上用喙探尋啄食藏在下面的昆蟲幼蟲,尤其是一些大型甲蟲肥美的幼蟲蠐螬是戴勝們的最愛。
何鑫 攝
至于說“戴勝降于桑”,有可能說的是谷雨節氣的桑樹此時葉片長勢不錯,吸引戴勝停駐吧!
最近的桑樹,已經開始結桑葚了哦~
王金虎 攝
畢竟戴勝在繁殖時會選擇一些帶有小樹洞的樹干,然后在洞中筑巢,一些老桑樹也許是戴勝不錯的筑巢點。
何鑫 攝
伴隨著戴勝筑巢、育雛,在許多地區,春天的景象將真正讓位給夏天了。莫負春光,抓緊春天最后的腳步,讓我們一起迎接夏天的到來吧!
欄目支持: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
特約撰稿/攝影:何鑫(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史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科學審核:王金虎(蘇州科技大學,副教授)、葛致遠(上海自然博物館展教中心,生物學博士)
制圖:韓筠婷、陳子鳴、朱駿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