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新修訂的社會急救醫療管理條例下月施行,急救模式將進一步優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清清
救命時間“提速”,急救車輛出車時間由4分鐘縮短到3分鐘;急救人員遇到塞車等情況,可申請跨部門支援;將中心城區劃分為5個片區,實行片區式同質化急救;對AED布點及維護作出明確規定……
5月1日起,新修訂的《廣州市社會急救醫療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新規如何進一步保障市民生命安全?如何為市民提供快速、高質量的急救服務?對此,羊城晚報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急救車出車時間縮短1分鐘
“時間就是生命”,如何貫通“急”與“救”?5月1日施行的新《條例》明確規定,“120”急救網絡醫院、區域急救醫療中心或者急救醫療指揮機構直屬急救站,應當在接到急救醫療指揮機構的調度指令后3分鐘內,派出“120”急救車輛及急救人員;急救人員在途中遇到車輛故障、交通擁堵等情況,預計在接到調度指令后15分鐘內不能到達急救現場的,應當立即向急救醫療指揮機構報告,并向呼救人員說明情況。
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負責人解釋,將急救車輛出車時間由4分鐘縮短到3分鐘,提高了急救快速反應水平和標準。新規還加強了急救過程中的部門聯動,急救人員途中遇到交通擁堵,或者急救人員無法進入現場開展急救等情況,可以請求公安或者消防救援機構等部門協助。
在“提速”的基礎上,廣州如何以專業水平保障院前救護的質量?廣州方面的急救專家表示,廣州正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急救模式。
據了解,目前在全世界,院前急救有消防員主導、醫護人員主導等多種模式。“廣州的救護車基本配齊了監護設備、搶救設施,甚至具備心電圖、血糖等快速現場檢查能力,相當于一個移動監護室。”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急診科主任、廣東省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主任委員蔣龍元表示,“廣州的急救模式是相當于把移動的監護室送到患者身旁,這屬于較高級別的一種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醫療網絡已覆蓋全市
如何讓急救更快、更準、更高效?在新修訂的《條例》施行前,廣州衛健委組織了一次“急救大比武”。在“羊城工匠杯”廣州地區第二屆院前急救技能大賽上,廣州市144間“120”急救網絡醫院全部派員參賽。
此次急救大賽與以往不同,賽區未按照行政區劃設置,而是首次將全市以急救專科聯盟形式劃分片區分級組織,每支隊伍由來自不同醫院的2名醫生、2名護士和1名駕駛員組成,混合組隊參賽。
“片區式同質化急救,發展更高效。”廣州市急救醫療指揮中心主任李雙明介紹,自1989年成立至今,該中心的指揮機構已從1個市級急救指揮中心發展到市、區兩級的“1個中心+5個分中心(番禺區、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南沙區)”,急救網絡醫院已從最初的25家發展至144家,形成了覆蓋全市的院前急救醫療網絡。
為加強區域內院前急救力量統籌協調、提升“120”急救網絡醫院的同質化建設,2022年起,廣州市衛健委將中心城區的“120”急救網絡醫院劃分為“東、西、南、北、中”5個區域,每個區域內設置區域急救醫療中心。新修訂的《條例》明確,區域急救醫療中心除了承擔日常的急救工作外,還要負責服務區域內“120”急救網絡醫院和急救醫療指揮機構直屬急救站的院前急救培訓、質量管理等工作,并承擔特殊醫療保障、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支援等職責。
廣州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院前急救管理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曉輝表示,要讓不同醫院達到統一的院前急救水平,讓廣州市民享受到標準化、規范化的院前急救醫療服務。
重點場所不配置AED將被罰
自動體外除顫器(AED)被人們稱作“救命神器”。新修訂的《條例》對AED的配置也作了明確規定。其中要求,政務服務大廳、機場、火車站、客運碼頭、城市軌道交通站點、高速公路服務區、風景旅游區、學校、體育場館、養老服務機構、大型商場等公共場所和單位應當配置AED,并定期檢查、維護保養和做好記錄。相關場所若未按規定配置AED,且逾期未改正,由衛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門處以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新規實施在即,目前廣州AED布點情況如何?據了解,截至今年2月底,廣州市176個鎮(街)實現了AED全覆蓋。另據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通報的信息,2022年,廣州市新增布置完成800臺AED,主要覆蓋場所包括公交站場、學校、公園及醫院等市民活動的密集場所。
如何尋找身邊的AED?市民查找時是否便捷?記者在社交軟件平臺輸入“廣州AED”進行搜索,出現了至少10個AED地圖小程序。但記者實測體驗發現,每個小程序錄入的AED數量不一,需要進一步作出信息更新和規范管理。例如,在同一地點搜索,其中一個小程序顯示最近的AED位于445米處,而另一個小程序顯示,最近的AED在1.48公里處。市民若事先未進行詳細了解,有可能錯過最近的AED布點。
記者在海珠萬達廣場體驗“城市急救地圖”小程序時發現,該小程序接收市民提供的信息反饋,如市民發現身邊的AED尚未被錄入,可根據指引上傳錄入,助力完善急救網絡。另外,該小程序內還設有“學急救”“緊急呼救”等欄目,提供急救知識學習。
“設施有了,培訓也要到位。”知名急救專家“急診夜鷹”王西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特別提醒,“心肺復蘇(CPR)與AED的聯合是拯救心臟驟停的關鍵,CPR質量要高,AED使用要快,兩者都需要加強培訓,才能在緊急時刻高效使用。關于心肺復蘇培訓,需要開放更多急救培訓機構,提供給市民學習。AED也要有相應的訓練機進行培訓。”
據了解,目前面對廣大社會公眾進行急救培訓的“急救員證”,一般會要求兩年復訓復核,很多人往往在第一次培訓考核后忘記了復訓。盡管目前的AED設計操作簡易,但在應急情況下人難免慌亂,加上不同品牌的AED語音提示略有不同,王西富建議,復訓時間可以設定得更短一些,“多學習幾次,遺忘曲線就會延長。”
鏈接
對救護車駕駛員進行考核
為何要在車里放一杯水?
羊城晚報訊 新修訂的《廣州市社會急救醫療管理條例》施行在即,廣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市總工會于近期舉辦了“羊城工匠杯”廣州地區第二屆院前急救技能大賽。廣州市共144間“120”急救網絡醫院參賽,參賽人員包括急診科在職醫護人員和救護車駕駛員,共約5000人。急救大賽經一個多月賽程,于4月19日舉行決賽。
據悉,本次急救大賽由理論競賽、技能操作兩部分組成,5月1日即將施行的《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內容也在考核范圍內,且新增了救護車駕駛員考核。
醫護實操則主要考核心肺復蘇、現場氣管插管、創傷院前急救處置、頸椎損傷的固定與搬運等院前急救項目的操作技能;而救護車駕駛員除了理論考試,還要參加長距離倒車、窄路掉頭、曲線穿樁等駕駛操作技能考核。
“既要快,又要穩。救護車駕駛員不同于一般的駕駛員,從行車安全到現場環境控制,都承擔著重要職責。”廣州市急救醫療指揮中心主任李雙明介紹,救護車駕駛員技能考核時,裁判甚至會在車里放一杯水,最后拿量杯計算水灑出來了多少,以此來判定參賽選手駕駛車輛是否平穩。
此次比賽以急救專科聯盟形式劃分片區,每支參賽隊伍由來自不同醫院的2名醫生、2名護士和1名駕駛員混合組隊參賽。東區參賽選手、中山一院急診科主治醫師葉子表示,不同醫院合并隊伍參賽,不僅能促使個人急救技能更規范高效,也促進醫護人員提升協同作戰能力。
(林清清 穗衛健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