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20名常德青少年分三批來到桃源縣沙坪鎮竹山村進行科普夏令營,在大自然的科普課堂里收獲滿滿。
科普夏令營邀請了湖南文理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師鄧都和湖南應用技術學院教師田學輝擔任導師,在兩名植物學專業教師帶領下,120名小營員分批進行了四天三晚的叢林探索。
“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就是學生最好的課堂。”鄧都老師說,“營員們通過用眼睛看,用放大鏡觀察,用相機去記錄,用手去觸摸探索......懂得了植物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也學會了欣賞植物的美。”
夏令營活動的行程安排得很滿,小營員們上午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植物知識、采摘植物,下午開啟“工匠模式”探索植物的奧妙、學習新技能。
“盡量保證植物的完整性,用棉線固定住材料......”“將植物的采集地、名稱、采集人等信息記錄在采集卡上,方便大家以后回溯。”在老師的教導下,小營員們掌握了制作植物臘葉標本的方法,體會到了樂趣。
“這里放一朵花,色彩搭配更好看!”“快看我的,美不美?”......隨著小營員們手中的錘子不斷地抬起和落下,植物的汁液逐漸印染在白色的布料上,形成獨特的拓印作品。活動不僅讓小營員們體驗到拓印帶來的快樂,還激發了大家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除了學習制作植物臘葉標本和植物拓印,小營員們還學會了扎染,制作防蚊藥水和玉米粑粑,當使用上自制的天然植物藥水,吃上親手烹飪的食物時,小營員們紛紛表示“真香”。
夏令營結束后,小營員們的筆記本上干貨滿滿,記滿了植物的名稱、科系和生長特點,繪制了植物的外觀形態等信息,大家都想在最后一天的“小小植物學家”植物名稱搶答賽中取得好成績。
四天三晚里120名小營員在大自然中學習,在山谷和叢林間開展勞動實踐課程,享受勞動帶來的快樂,同時也在勞動中發現自我,學會獨立,收獲自信和友誼......
遠離城市,暫別父母,只有在老師和小伙伴陪伴下的集體生活和叢林里的人間煙火氣。在欣賞完表演后,其他小營員不停地給小伙伴加油打氣。每一期夏令營活動都給孩子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在老師和小伙伴的鼓勵中,小營員們變得更加自信。
“開營那天,當老師把我的智能手表拿走的時候,我都要崩潰了!現在想想,拿就拿吧,沒什么大不了,我認識了好多新的伙伴。”參與夏令營活動的第三期小營員湯羿鳴說。
在四天三晚的集體生活中,小營員們更加懂得了團隊的力量。在互相陪伴的日子里,小營員們的心逐漸向彼此靠攏,從破冰游戲,到小溪中的嬉笑打鬧,從炎炎烈日下給隊友遞出的一瓶水,到叢林探索時的互相扶持......小營員們收獲了友誼,也學會了合作。
據了解,常德市青少年科普公益夏令營從2016年開始由常德市科協主辦,市科技館承辦,今年已經是第七屆。營員們曾先后前往市氣象臺、船舶廠、桃花源機場、污水處理廠、桃花源旅游管理區、花巖溪,開展不同主題的科普夏令營活動。(姚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