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性接觸以外的密切接觸者中僅1人發生感染,其他接觸方式傳播風險低。93.2%病例為主動就診發現,5.3%為密切接觸者追蹤篩查發現,其他為主動報告和體檢等發現。絕大多數病例臨床表現典型,主要為發熱、皰疹、淋巴結腫大等癥狀,無重癥、死亡病例。
9月20日起猴痘納入乙類傳染病管理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種人獸共患病,其既往主要發生在中非和西非。2022年5月以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猴痘疫情。多國疫情顯示,猴痘已發生人際傳播,并廣泛傳播到非洲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病死率約為0.1%。2022年9月我國報告首例猴痘輸入病例,2023年6月開始出現本土猴痘疫情,目前全國20多個省份先后報告猴痘病例,引發新增本土續發疫情和隱匿傳播。
考慮到猴痘疫情將在我國一定時期內持續存在,為進一步科學規范開展猴痘疫情防控工作,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公告,自2023年9月20日起將猴痘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采取乙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主要經黏膜和破損皮膚侵入人體
今年7月,國家疾控局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猴痘防控方案》,指導各地科學精準做好猴痘防控工作。《方案》指出,猴痘病毒主要經黏膜和破損皮膚侵入人體,主要通過直接接觸病例的病變皮膚或黏膜傳播,接觸方式包括性接觸、撫摸、擁抱和親吻等。亦可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長時間近距離吸入病例呼吸道飛沫傳播,接觸感染動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變滲出物、血液及其它體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感染傳播。人群對猴痘病毒普遍易感,接種過天花疫苗對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護力。
男男性行為人群是感染猴痘的重點人群。目前一般人群感染猴痘病毒的風險較小,但需了解猴痘基本知識,做好健康防護。
出現癥狀后至皮疹結痂自然脫落并形成新皮膚前具有傳染性
猴痘潛伏期為5-21天,多為6-13天。病例出現癥狀后至皮疹結痂自然脫落并形成新皮膚前具有傳染性。有調查提示一些病例可能在出現癥狀前1-4天存在傳染性。早期癥狀可出現發熱、頭痛、背痛、肌痛和淋巴結腫大等。皮疹和黏膜疹通常在熱退后出現,有些病例可出現在全身癥狀之前。皮疹發生常經過斑疹、丘疹、水皰、膿皰、結痂至痂皮脫落幾個階段,不同形態皮疹可同時存在,可伴有明顯癢感和疼痛。可累及口腔咽喉黏膜、肛門、生殖器、結膜和角膜等。痂皮脫落后可遺留紅斑或色素沉著甚至瘢痕,瘢痕持續時間可長達數年。
猴痘病程約2—4周,免疫力低下患者的病程可能較長。猴痘為自限性疾病,大多數病例癥狀會自行消失,也有重癥和死亡發生,主要為兒童、孕婦和免疫力低下人群。2022年以來全球多國猴痘暴發疫情中,大多數病例臨床表現較輕,部分病例無全身癥狀,皮疹僅限于生殖器、肛門直腸黏膜部位,死亡病例主要為未得到治療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2022年以來全球非地方性流行區病例的病死率約為0.1%。
按照《方案》有關規定,根據病例的不同情況分類實施醫療機構隔離治療或居家隔離治療。猴痘密切接觸者包括直接接觸病例的病變部位及其被污染物品,或感染動物及其分泌物、滲出物等污染物;以及職業暴露或長時間近距離吸入病例呼吸道飛沫等,經評估有感染風險的人員。密切接觸者要實施21天自我健康監測,出現癥狀及時就診。主要癥狀包括發熱(>37.3℃)、皮疹、淺表淋巴結腫大等。居家隔離治療期間,指定醫療機構安排專人負責上門或電話隨訪,提供健康咨詢和醫療指導。
病毒對熱敏感 避免接觸健康狀況不明人群
《方案》顯示,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溫,在痂皮、土壤和衣物、床上用品等物體表面可生存數月。該病毒對熱敏感,加熱至56℃30分鐘或60℃10分鐘即可滅活。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劑及紫外線可有效滅活病毒,對過氧化氫、次氯酸鈉、戊二醛、鄰苯二甲醛等敏感。
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趙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猴痘通過性接觸以外的其他接觸方式傳播風險低,預防感染的方法是盡量避免接觸患者,外出活動后,使用洗手液和流動水徹底清潔雙手。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提示,盡量避免和健康狀況不明的人發生密切接觸,尤其是已經出現發燒、皰疹的人群;身上有傷口時,外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去人員密集場所,要注意使用創可貼、無菌紗布覆蓋傷口,避免意外接觸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