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寒潮影響,預計,11月22日至24日,長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區氣溫將先后下降6~10℃,其中,內蒙古、東北地區、華北西部和北部、黃淮中東部等地降溫12~16℃,內蒙古中東部、東北地區東部等地部分地區降溫幅度可超過16℃;寒潮影響后,最低氣溫0℃線將位于蘇皖中部至河南中南部、陜西南部、甘肅東南部等地,內蒙古東部和黑龍江大部最低氣溫將降至-20℃以下,局地可達-30℃以下;上述大部地區伴有4~6級偏北風,陣風7~8級,局地9級,內蒙古西部、寧夏等地部分地區有沙塵天氣;23日至25日,我國東部和南部海區也將先后出現6~8級大風,陣風9~10級。
預計,11月22日08時至11月24日08時,陜西中北部、寧夏北部、內蒙古、東北地區、華北、黃淮、江淮、江南東北部等地氣溫將先后下降6~10℃,其中,內蒙古中東部、東北地區中東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山東大部等地降溫12~14℃,內蒙古中部、河北北部、黑龍江中部、吉林中部、遼寧東部、山東北部等地部分地區降溫可達16~20℃。
防御指南:
1、政府及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寒潮工作;
2、注意添衣保暖,照顧好老、弱、病人;
3、對牲畜、家禽和熱帶、亞熱帶水果及有關水產品、農作物等采取防寒措施;
4、做好防風工作。
最暖年紀錄或再被打破!最新監測: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一次中等強度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形成,并將持續到明年春季。受其影響,并疊加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或將打破2016年最暖年紀錄。
預計今冬到明春我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但階段性冷空氣活躍,南方地區降水偏多,復合型氣象災害風險加大。
預計厄爾尼諾事件將持續到2024年春季
自2023年5月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以來,5至10月關鍵區海溫指數持續呈現快速增溫趨勢,已經連續五個月超過0.5℃,達到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其強度為中等,類型為東部型(即海溫暖中心位于赤道東太平洋)。
預計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將持續到2024年春季,關鍵區海溫指數峰值將出現在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
2023年或將成為1850年以來最暖的年份
厄爾尼諾事件在熱帶太平洋地區主要通過加熱大氣,使得全球溫度升高。研究顯示,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區每升高1℃,將會使全球年平均溫度上升0.12℃。一次中等或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通常大約能夠使年平均的全球表面溫度上升0.1℃至0.22℃。
隨著2023年5月以來的逐月最暖紀錄的出現,較有可能打破2016年最暖年這一紀錄,2023年或將成為1850年以來最暖的年份。
提前防范今冬明春可能出現的氣象災害
綜合厄爾尼諾事件對氣候系統的影響,并疊加全球變暖的作用,極端天氣引發的復合型氣象災害風險將加大。國家氣候中心已于今年11月初發布了今冬明春我國氣候趨勢,綜合厄爾尼諾事件和氣候系統其他因素的影響,預計:
冬季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區可能發生低溫雪災,供暖用能需求可能高于歷史同期,并出現階段性用能峰值。 冬季南方地區可能發生階段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華中南部、華東南部、華南北部和西南地區東南部可能出現階段性低溫和雨雪冰凍天氣,對輸電線路、能源運輸、交通出行等可能造成較大影響,階段性強降溫造成農作物凍害的風險較高。但出現類似2008年1月上旬末至2月初的南方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可能性較小。
閩南網整合中國天氣、國家氣候中心、中國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