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1日,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一名女青年在公園相親角瀏覽單身青年信息。本文圖片均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焦敏龍/攝
3月31日,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年輕人在公園相親角瀏覽單身青年信息。
75后蘇瑞娟是甘肅省慶陽市某婚介機構的職業“紅娘”。她比較看好一些資質優秀的女青年客戶,她們來自農村普通家庭,通過努力奮斗,擁有本科或者研究生學歷,同時有穩定的職業和收入。
按照服務價目表,蘇瑞娟介紹1名相親對象個人信息和聯系方式,收取服務費100元;促成男女雙方首次線下見面,收取服務費100元。在她的客戶中,這些30歲以上的優質女客戶,對服務費很少計較,“但為她們提供服務的難度也比較大”。
蘇瑞娟觀察到,為她們介紹相親對象時,有的女生首先通過對方的外貌、身高和衣品,來判斷“合不合眼緣、有沒有感覺”。如果有幸過了這一關,接下來會篩選對方的“工作性質、收入水平、在城區有沒有買房子”,對女方而言,這3項條件尤為重要。若男方相親對象不具備這些要素,蘇瑞娟就意識到,基本無法再促進雙方繼續交往。
遇到這種情況,她會努力為男青年多爭取機會,建議女青年更多關注、了解對方的人品性格,少些外在條件的約束,但得到的答復幾乎都是“不好意思,不想考慮”。
蘇瑞娟更多用老一輩人的擇偶良言相勸:“找相親對象首先看人品性格,身高長相這些外在條件不是決定婚姻幸福程度的要素。”對一些相親受挫的進城務工農村男青年,她更會鼓勵有加:“日子有很多種過法,沒有房子是暫時的。到了該結婚的年紀,就應該大膽去談戀愛、結婚。”
蘇瑞娟感慨,20世紀時期,農村地區年輕人普遍比城市青年更早結婚,也生育更多孩子。他們的婚姻多來自長輩包辦,相親介紹成功的也不少。到了現在90后、95后、00后這一代,他們對婚戀問題考慮得更多更細,要求也更高,基本繞不開工作、收入、房子、彩禮這些條件。
毛雪潔是安徽省宿州市泗縣微幫相親網的一名90后“紅娘”。該單位平時會聯合團縣委、鄉鎮(街道)開展交友活動。和蘇瑞娟一樣,她感到,現在給年輕人當“月老”難度更大了。她分析說,相比祖輩、父輩,如今城鄉中的年輕人,逐漸擺脫了陳舊的婚嫁觀念,有較獨立成熟的相親婚戀觀,相親找對象時注重的條件更多、更細致了,比如對方的學歷、興趣愛好、個人條件。
泗縣一名85后女教師相親多次,都沒有找到合適人選。父母勸她“找個工作穩定的對象最重要”,她對父母說“‘三觀’相合才重要”,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理解和支持。對于“怎樣的異性才算‘三觀’相合”,她說更多聽從自己的內心感受,至少相過親的都不合適,她愿意繼續尋找。
王敏是毛雪潔的同事,因為感到“讓年輕人脫單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兩年前,她從房地產中介崗位轉行從事“紅娘”工作。
王敏注意到,部分青年相親不成功的原因與其原生家庭缺位有關系。一些85后、90后男青年小時候是留守兒童,成年后離鄉外出務工,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城市青年的婚戀自主文化,與根深蒂固的祖父輩婚戀習俗產生落差,到了快35歲選擇回鄉結婚生活時,不僅錯過了當地年輕人普遍的最佳婚配年齡,想找到能夠在精神層面相互吸引的相親對象就更難了。
在泗縣,還有為數不多的一類年輕人仍然未婚。他們是當地成長起來的高學歷“海歸”和返鄉創業人士,過去想著“等事業穩定再找對象”,現在事業有成了,但在小城鎮,與其職業、收入、社會地位等相匹配的異性鳳毛麟角,而他們也不愿降低相親擇偶標準。
在距離泗縣200多公里的合肥市周邊縣域,一些女青年則選擇外出就業發展,在發達的大城市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她們的擇偶標準也隨之提高。
毛雪潔分析認為,小城單身青年“脫單”不易,主要有以下原因:忙于工作錯過了最佳婚戀年齡,致使婚戀資源變少;性格內向,不擅長與異性交往,缺少戀愛經驗;擇偶標準和相親婚戀認知存在偏差。
“無論是自由戀愛還是相親,遇見只是開始。相親的目的,不是反反復復地你挑我、我挑你,這樣很難作出客觀選擇。” 蘇瑞娟建議,年輕人在相親時,要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認清自己的性格特點,以及對婚姻情感的真實需求。
她說,年輕人要提高與異性相處的情商,建立穩定的情緒狀態,雙方多些真誠理解與坦誠溝通,通過展示和表達自我,觀察對方與自己是否有共同的愛好、相投的性格,從朋友做起逐漸培養感情,“愿年輕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婚姻伴侶,開啟幸福的新生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焦敏龍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