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資料,2021年,教育部要求每所中小學至少要配備1名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縣級教研機構要配備心理教研員。中小學要在班主任及各學科教師崗前培訓、業(yè)務進修、日常培訓等各類培訓中,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內容予以重點安排。
但從現實看,我國部分中小學仍缺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同時,部分學校在班主任、任課學科教師的培訓中,并沒有把心理教育作為重要培訓內容,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走過場、浮于形式的問題。
呵護孩子的身心健康,具體來說,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第一,是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從源頭上治理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如學校不規(guī)范辦學,沒有堅持五育并舉,崇尚知識教育、擠占美育、勞育 、體育課時與學生的課間時間 ,片面強調升學率等等,這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也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前不久,教育部發(fā)布通知,明確將開展基礎教育“規(guī)范管理年”行動,并詳細列出12項基礎教育規(guī)范管理負面清單。這被稱為“12個嚴禁”。落實這12個嚴禁,就是遏制基礎教育“只育分 ,不育人”的功利化、短視化傾向,為每個孩子健康成長營造 好的教育環(huán)境。
第二,是對于已經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要及時發(fā)現,及時疏導、干預,不能對學生的心理問題不知不覺、后知后覺。去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fā)《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要求教育、衛(wèi)生健康、網信、公安等部門指導學校與家庭、精神衛(wèi)生醫(yī)療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等建立健全協同機制,及早發(fā)現學生嚴重心理健康問題,網上網下監(jiān)測預警學生自傷或傷人等危險行為,暢通預防轉介干預就醫(yī)通道,及時轉介、診斷、治療。這就是對有心理問題學生的疏導、救助、治療。防止學生心理問題加重,出現傷害他人或者自己等極端行為。
發(fā)現學生心理問題的“前哨站”,就是學校和家庭。而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不同,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與孩子的親子關系也不同,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家庭教育都需要學校進行指導。客觀上說,我國中小學班主任和專任教師,雖然都學過教育學和心理學,但是,在具體教育教學工作中,卻不一定具有關注、發(fā)現學生心理問題,并給予適當疏導的能力。有一些班主任、專任教師還把學生心理問題等同于思想問題、道德問題,對本來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說教,非但沒有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還加劇了學生的認知問題以及情緒問題。這就需要對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yè)培訓,讓教師善于觀察、分析孩子的言行舉止,在管理與教學中,應尊重每個孩子的性格特質,幫助 培養(yǎng)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熊丙奇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