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內的10多間教室宛如精致的工坊。學生們或安靜地在葫蘆上作畫,或凝神屏氣地剪紙,或用小錘子和鏨刻刀在錫紙上鏨刻圖案,或用鋸子切割木料發出“嘎吱”聲……
“每周五下午,小院里的非遺公選課很是熱鬧,已經成了師生們的打卡地。”據威海職業學院藝術學院院長林媛介紹,2017年,學校成立了非遺學院,面向全校師生開設威海錫鑲技藝、威海剪紙和膠東花餑餑習俗等12個具有威海地域特點的非遺社團,并開展各類非遺文化傳承活動。
去年,威海職業學院又將非遺保護傳承滲透到教育體系中,首次開設系列非遺技藝公選課,打造宣傳、研究、生產全鏈條式非遺傳承模式。學生完成學習后可獲得學分,還可加入相應工作室實習、就業,在培養非遺傳承人的同時,鼓勵師生將非遺項目轉化為真實商業項目,實現非遺的生產性保護。
“威海錫鑲技藝就是將錫片冶煉、鏤雕、焊接成各種圖案后,鑲嵌在茶壺等器皿上,最后再打磨拋光就成了一件精美的工藝品。”今年26歲的馮金彪、李豪是威海錫鑲制作工藝公選課助教。7年前,還是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新生的他們,因對焊接感興趣,加入了錫鑲社團,跟隨威海錫鑲技藝第四代傳承人谷偉學習工藝。
2018年,馮金彪、李豪進入威海錫鑲技藝卓越工匠班,開啟師帶徒全天候學習模式,從興趣愛好培養逐漸轉向專業技藝的深度傳承,并成長為錫鑲技藝第五代傳承人。
畢業后,他們決定將此作為就業方向,留校經營校辦企業威海和成錫鑲工藝品有限公司,將傳統非遺嫁接到書畫、家具等新業態中,進一步探索非遺文化產業化路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文化,要在發展中不斷創新。”谷偉認為,青年人擅長將現代科技元素融入傳統技藝中,制作的工藝品符合市場需求,更利于非遺文化傳播與傳承。2019年,錫鑲技能大師工作室被評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吸引越來越多學生加入,由師生設計制作的錫鑲禮盤等非遺文創產品獲得市場認可。
“職業院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陣地,在非遺技藝傳承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威海職業學院團委副書記林彥芳表示,職業院校不僅擁有非遺技藝傳承所需的教學基礎,還具有完備的實訓基地和實踐教學體系等資源,進一步加深各技能專業與非遺保護傳承的聯系,“比如,藝術類專業可以助力非遺文創產品的創新發展,機械類專業則可助力非遺制作技藝改進”。
除社團活動和公選課外,威海職業學院還積極探索“靜態展示、動態參與、活態傳承”的非遺傳播形式。非遺學院對學校師生和來訪客人全面開放,通過舉辦非遺游園會,常態化集中展示師生非遺作品。
為建立與社區、農村的良性互動,威海職業學院結合“返家鄉”等社會實踐活動,深入中小學、社區、村莊,定期開展非遺宣傳志愿服務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地方非遺文化認同感,鼓勵更多人動態參與非遺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在威海職業學院,各院系的非遺文化傳承活動各具特色,傳承方式更為靈活。酒店學院設置了非遺工匠班、大師工作室等,將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膠東花餑餑習俗與所屬中式面點專業緊密結合,搭建起校村合作渠道。師生共同制作精致美味的花餑餑,再由鄉村振興結對共建村聯系訂單對外出售,銷售所得全部用于村集體經濟發展,打造出了一條可施行、有效果的非遺傳承助力鄉村振興之路。
近年來,威海職業學院陸續被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山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非遺學院累計培養學員超2600人,開發了一系列精品課程。其中,《非遺錫鑲產品包裝設計與制作》課程獲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二等獎。錫鑲、宮家彩繪葫蘆、琺瑯彩裝飾畫等非遺項目生產性實訓營業額達百萬元,已成為學校對外交往的文化符號。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姍姍 記者 陳鳳莉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