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鹽城經濟發展呈現加快回升向好態勢。其中,1—4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5%,汽車、電子信息和電力行業仍保持強勁增勢,工業投資支撐有力。
“我們要深刻理解總書記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時代課題的深邃考量,圍繞省委打造‘重要陣地’部署要求,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答考題、制勝之招,用好‘天藍地綠基因紅,有地有人有機遇’的資源稟賦,把鹽城綠色低碳發展的良好態勢,轉化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全面起勢,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6月7日,鹽城市委八屆七次全會召開,市委書記周斌說。全會報告提出“要把握好一個重大要求、一個重要定位、一個重點任務”,其中的“重要定位”,即勇當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碳路先鋒”。
作為全國首批、全省唯一碳達峰試點城市,鹽城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國際濕地城市兩張“金字招牌”,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新能源制造、零碳園區試點等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最為厚重的底色是綠色生態,最具特色的產業是綠色制造,最有潛力的優勢是綠色低碳……鹽城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勇當“重要陣地”的“碳路先鋒”。放眼鹽阜大地,零碳園區、綠色產業、循環經濟、生態家園等領域先行探索的步伐鏗鏘有力。不斷鞏固回升向好態勢,努力貢獻更多優質增量,“碳路先鋒”的定位,不僅體現了鹽城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執著追求,也展現出鹽城“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擔當。
向“新”聚勢,科技創新引領發展
“高標準規劃建設西伏河綠色低碳科創園,涵蓋重大科技任務聯合攻關、重大創新成果轉化落地等功能。”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此次全會報告中,西伏河綠色低碳科創園成為關注的焦點。
西伏河,在鹽南高新區的地理版圖上并不起眼,自2020年首屆西伏河創新大會召開后,大量高科技企業爭先入駐,一大批科技研發、總部辦公、科創孵化等重點項目落地運營,西伏河畔持續掀起的“創新風暴”,讓西伏河科創走廊站上C位,成為鹽城市創新經濟新空間、新高地,科技創新領域重要的開放交流平臺。
科技創新平臺是產業創新的重要基礎,也是決勝科技賽場的重要抓手。如今,為推進鹽南高新區“創新之核”建設、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西伏河綠色低碳科創園創新能級提升成為鹽城建強創新引領核心的重要戰略舉措。接下來,西伏河綠色低碳科創園將聚焦風電、光伏、氫能、儲能、雙碳、海洋經濟、現代農業七大主題,堅持科創先導、政府引導、企業主導、院校指導,聚焦高層次人才引進、高能級平臺打造、高品質生態構建,以園區創新產業的綠色化、數字化、國際化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企業是科創的主體,為加強核心技術攻關,鹽城聚焦“5+2”戰略性新興產業和23條重點產業鏈,建立企業基礎研究投入引導機制,鼓勵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揭榜攻關,共同破解“卡脖子”難題。同時,持續做好股改上市、專精特新企業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培育。
3月底,借著小米SU7新能源汽車上市的熱度,位于東臺高新區的江蘇富樂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就狠狠“刷”了一波流量。富樂華生產的高可靠性AMB活性金屬釬焊覆銅陶瓷載板,適用于對性能要求苛刻的電力電子及大功率電子模塊,成功搭上小米汽車的“順風車”。公司副總經理馬敬偉說,富樂華DCB陶瓷覆銅載板等三大主產品,去年在細分市場領域躍居全球同行之首。其中,AMB活性金屬釬焊覆銅陶瓷載板產能位居全球第二。
向“實”發力,產業轉型提升能級
5月17日,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鹽城分公司在鹽城經開區正式投產,新工廠誕生的首款新能源車型奔騰小馬量產下線;悅達起亞汽車出口銷量躋身全國前十、合資品牌第一。悅達起亞1月至5月份累計銷售汽車88934輛,同比增長86.3%。EV5等4099輛悅達起亞汽車從鹽城港大豐港區碼頭駛向海外……汽車市場競爭激烈,鹽城車企卻迎來勢不可擋的發展態勢。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符合悅達起亞發展實際的發展路徑。”悅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乃文說。悅達起亞緊抓新能源轉型升級和海外出口兩大戰略,力爭今年出口國家增加到80多個,全年實現17萬輛的出口目標,將鹽城工廠打造成為起亞名副其實的全球出口基地。
內銷外銷齊頭并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能級再提升。鹽城經開區堅持發展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兩條腿”走路,支持悅達起亞實施“出口+新能源”戰略,拓展一汽、摩登汽車的國內外市場,打足產能、做大規模,今年產銷整車有望超33萬輛,行業開票突破500億元。
推進企業深度轉型,讓更多傳統產業打開新局面,為傳統企業帶來新機遇。
“綠色化是新質生產力的本質要求,也是傳統鋼鐵企業轉型的必然路徑。目前,我們可實現年回收利用副產煤氣60億立方米,發電8億千瓦時,廢水也實現全面回收利用。”走進大豐港經濟開發區,鹽城市聯鑫鋼鐵有限公司總經理曾錦介紹,公司全面推進轉型升級,各項環保指標持續改善。由該公司主導起草的《鋼筋混凝土用熱軋稀土鋼筋》國家標準發布,將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實施。
傳統產業是構筑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盤”,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忽視、放棄傳統產業。鹽城強化科技創新引領驅動,放大“智改數轉網聯”效應,做好“斷”“舍”“離”文章,持續拓展市場空間,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
“我們自主研發的175Mpa三層超高壓井口裝置,主要用于頁巖油田鉆采,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建湖縣鴻達閥門管件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啟春格外自豪,通過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鴻達核心競爭力提升,被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獲評江蘇省智能制造示范車間。
向“綠”而行,低碳發展賦能未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鹽城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6月6日,在射陽港經濟開發區射陽中車風電葉片工程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郝肖軍介紹:“三支葉片組裝成一組風機,轉一圈只需8秒鐘,面積有6個足球場大,能發電140千瓦時。”
作為風電行業領軍企業,中車風電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新裝備、新材料、新工藝技術等方面不斷發力,研發試制和生產海上大兆瓦級、百米級大葉型產品,目前,中車集團正在加緊研發150米超大葉片,131米超大葉片即將進入射陽工廠組裝。去年,中車射陽工廠三期項目實現產值20億元。
“射陽港經開區正打造圍繞新能源板塊的低(零)碳產業園,尤其在風電裝備這方面,落戶港區的企業特別多,從塔筒到整機、葉片等,幾乎涵蓋整個產業鏈。”在郝肖軍看來,射陽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這也是中車在此不斷擴大規模、產能的原因。
讓優勢領域“含新量”不斷提升,鹽城久久為功,持續培植綠色動力源、打造藍色增長極,成為在綠色能源“新賽道”上的一匹黑馬。
5月19日,濱??h舉辦“綠電+冷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推介會,簽約水能發電、冰雪大世界、新能源場景應用等多個綠色項目。這些項目與濱海的發展定位高度契合,將大大豐富“綠電+冷能”應用場景,為濱海加快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集群筑牢堅實基礎。在“雙碳”戰略引領下,濱海建設集LNG、風電、光伏、清潔火電等于一體的能源保供基地,走出低(零)碳產業園、“綠電+冷能”利用示范區、零碳工廠“三位一體”的綠色發展路徑。
依托豐富的“風光”資源,瞄準“十四五”末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2000萬千瓦目標,鹽城正積極探索海上“能源島”,加快建設沿海灘涂、近遠海風電綜合利用基地。以全國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建設為契機,推動“風光氫儲”一體融合發展,推進新能源研發、制造、運維、檢測全產業鏈布局,健全綠電交易、溯源認證體系,不斷壯大綠電供給優勢,創建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國際海上新能源綜合利用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