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常泰長江大橋主航道橋鋼桁梁合龍段焊縫焊接完成,以“毫米級”精度順利合龍。至此,這座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橋,歷時5年建設實現全線貫通,長江兩岸的常州、泰州兩市成功江上“牽手”。
當日,記者來到大橋“腹中”,只見12位焊接工將周長約110米的鋼梁“環口”,通過打底、填充、蓋面等三道焊接程序,與前一節鋼梁牢牢地融為一體,實現大橋合龍,標志著主航道橋主體工程施工全部完成。
常泰長江大橋連通常州、泰州兩市,是長江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際鐵路、普通公路三種方式于一體的過江通道。大橋全長10.03公里,其中公鐵合建段長5299.2米,由一座主跨1208米的鋼桁梁斜拉橋、兩座主跨388米的鋼桁拱橋和一座3×124米的連續鋼桁梁橋組成,創下了最大跨度斜拉橋、最大跨度公鐵兩用鋼桁拱橋和最大連續長度鋼桁梁的世界紀錄。
“主航道橋合龍施工工序復雜、施工難度大、精度要求高。要完成高質量‘縫合’,把精度控制在毫米級別,鋼桁梁節段的精密制造至關重要。”中鐵山橋常泰長江大橋項目總工程師王建國介紹,鋼板在制造車間里通過精密切割、組裝、焊接,成為鋼桁梁的一根根桿件,最大長度達28米。每根桿件在制孔時,都采用高精度三維數控鉆孔設備,確保桿件兩頭螺栓孔位置偏差不超過0.5毫米,整個常泰大橋幾十萬個孔群都采用這種工藝精確加工,為大橋的順利連接奠定了基礎。
王建國介紹,桿件制孔完成后,制造團隊需要把桿件組裝成為桁片、塊體,再進行整體拼裝,成為高度超過5層樓、底面積相當于兩個籃球場大小的龐然大物。這樣的大型節段經過連續匹配拼裝后,線形、尺寸各項指標均達到毫米級別精度。拼裝完成后,采用激光測量技術對整個節段進行全方位掃描,并將掃描得到的點云模型與理論模型進行對比擬合,以此來校核大節段的尺寸偏差,并預判吊裝到位后大橋的尺寸和線形。在這樣精細、準確的制造完成后,一個個節段通過船舶運輸到大橋橋位,吊裝到空中進行連接,做到精確合龍。
中交二航局常泰長江大橋項目建設團隊創新采用基于串聯相機組網的實時線形測量方法,有效解決大橋跨度大,受溫度、風場、臨時荷載布置等的影響問題。“我們每隔140米布置一組工業相機,通過機器視覺算法,開展多點同步測量,掌握線形實時動態。同時,在合龍口設置激光測距儀和傾角儀,布置各項監控傳感器500余套。此外,針對性地開發合龍施工智能監控平臺,實時感知合龍口狀態,為合龍調控措施提供依據。”項目部副經理、副總工韓治忠告訴記者,現場監測結果表明,橋梁整體線形可控,實測絕對高程與理論值偏差最大為5厘米,遠優于規范要求,整體線形勻順,滿足公路和鐵路運行要求。
據介紹,下一步,常泰長江大橋將完成橋面護欄等鋼結構附屬設施施工,今年底前完成橋面鋪裝,明年2月底前完成機電、照明、防撞等附屬設施施工,明年4月底前完成動靜載試驗和交工驗收檢測,具備通車條件。
400多公里長江貫穿江蘇,大江兩岸從“擁江發展”走向“跨江融合”,離不開過江通道的加密。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全省10座過江通道同時在建。按計劃,今年要建成龍潭長江大橋,力爭建成仙新路過江通道。到“十四五”末,全省將共建成過江通道23座,已建和在建數量將達3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