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海關攜手下好外貿“一盤棋”
北京海關所屬首都機場海關關員對進口貨物進行監管。 王曉龍攝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的第十年。10年來,京津冀三地外貿總值節節攀升,從2014年3.74萬億元增加到2023年5.03萬億元,連跨4萬億元、5萬億元兩個臺階。
據北京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京津冀三地進出口2.54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較去年同期增長4.6%,較2014年上半年增長35.5%,占同期全國進出口總值的12%。其中,出口6738.7億元,增長6.4%;進口1.87萬億元,增長3.9%。
“今年上半年,北京地區進出口表現尤為突出。”北京海關統計分析處處長董瑞強說,據統計,北京地區進出口1.83萬億元,占京津冀區域外貿總值的72%,上拉京津冀三地外貿增速2.6個百分點,占比最高且拉動作用最強。
董瑞強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加速推進,有力促進了外貿增長積極因素的聚集,其中有三方面特點值得關注:
一是月度屢創歷史新高。除2月份受春節因素影響外,其他各月京津冀區域進出口保持同比增長,規模均創歷史同期新高。
二是外貿轉型效果明顯。近年來,京津冀地區外貿轉型升級加速,產業鏈向附加值更高的“微笑曲線”兩端加速發展。上半年,一般貿易方式占出口總值的79.6%,較去年同期提高3.8個百分點,較2014年同期提高26.3個百分點。
三是新興產業拉動出口增長。上半年,京津冀地區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航空航天、汽車產業相關產品出口分別增長18.3%、16%、17.3%、54.6%,合計占同期出口總值的18.6%,較去年同期提高4.1個百分點,較2014年上半年提高8.6個百分點;合計上拉京津冀出口整體增速5.3個百分點,成為推動出口增長的主力軍。
京津冀三地外貿穩步發展的背后,離不開三地海關協同發力。北京海關綜合業務處處長曹永斌說,由北京海關牽頭津冀海關,全面落實海關總署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12項重點措施并細化成46項具體工作,不斷深化完善“三關如一關、三地一盤棋”的協作格局,當好京津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
口岸聯通,助力大循環。北京海關支持打造世界級機場群,得益于“雙樞紐”協同監管模式,貨物中轉出口用時縮短到最快3個小時,符合條件的貨物“秒到秒放”;持續落實中歐班列貨物便捷通關、“港場直通”等支持措施,保障“北京—莫斯科”中歐班列常態化開行;助力超3000家北京市企業適用“直提直裝”改革舉措,盡享天津港便捷服務。
平臺聯建,打造樣板間。10年間,京津冀三地綜保區數量由2個增至13個。北京海關聯合津冀海關制定京津冀自由貿易試驗區海關監管協同創新工作方案,創新區域保稅展示交易異地監管模式。今年上半年,北京海關共開展跨關區保稅展示交易業務貨值14.65億元。
產業聯創,培育新動能。三地建立集成電路“京津口岸外觀查驗+河北目的地綜合處置”聯動機制,區域內已有49家企業完成真空包裝等高新技術貨物布控查驗模式備案。京津冀產業鏈供應鏈通關保通保暢機制已覆蓋3批520家重點企業。三地海關協同開展減免稅、歸類等關稅技術支持,上半年為企業返還增值稅7.06億元。
服務聯動,提升滿意度。三地海關創新“一關牽頭、兩關協同”跨行政區域聯合認證模式,對7家AEO企業實現聯合認證;服務疏解非首都功能,與45家重點企業建立“點對點”聯絡機制,助力中化、華能等企業重點疏解項目落地;在“單一窗口”上線“京津冀協同服務”應用,實現京津冀“單一窗口”用戶體系互認、特色功能共享。
風險聯防,織密安全網。三地海關聯合開展區域風險防控大數據分析研判。發揮國家級進出口商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和各級風險監測點作用,聚焦重點消費品,共享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筑牢進口消費品質量安全防線。
北京海關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推動海關總署12項重點措施全面落地見效,助力京津冀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和示范區。(經濟日報記者 顧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