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幫助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這幾天,剛到重慶黔江區走訪調研了中小企業發展現狀的全國政協委員、民建重慶市委副主委、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楊光,正在修改完善履職后將提交的提案。作為一名從事多年市場監管工作的“老將”,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楊光將為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楊光介紹,近年來,重慶市市場監管局為市場主體的設立大開方便之門,截至2022年底,全市實有市場主體341.6萬戶,位列四個直轄市第一,但市場主體的小巨人偏少,規下工業企業或限下服務企業占了相當大比例。
2021年,國家推出了“專精特新”戰略,重慶積極融入其中。楊光說,國家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健全梯度培育體系,涌現出了一大批“補短板”“填空白”“鍛長板”企業,但在“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扶持政策、關鍵發展要素、產業集聚協調、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環境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亟待補足完善,以引導更多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
對此,楊光建議:要強化統籌、補足短板,鼓勵各地根據本地實際、完善鼓勵自主創新的制度體系。探索“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與高等院校、職業學校“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采取供需對接、定向培養等方式,為企業輸送專技人才。推動建立全國統一的融資信用服務平臺體系,鼓勵金融機構推出“技術流”信用評價體系,為輕資產、高風險“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增信。在推動東西部協同創新上,積極推動西部地區企業、科研院校與東部地區開展科技資源、技術成果供需對接;采取共建科技創新平臺(園區),打造“注冊在本地、孵化在異地、回流本土產業化”的“飛地孵化器”等合作模式。
除了要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楊光也注意到中小微企業抵御風險能力較弱的狀況。為此,他在相關提案中建議:健全中小微企業風險預警機制。加強中小微企業非訴解紛力度,比如建立專門針對中小微企業糾紛調解的專門性調解組織,設立“調解中心”,針對中小微企業高發的合同糾紛、勞動爭議等案件進行專項化解,有效實現涉企糾紛化解“零成本”,推動訴前調解專業化、高效化、規范化。
已經擔任了5屆重慶市政協委員的楊光,第一次有了全國政協委員的新身份。他說:“不能一味地當成榮譽,而是要在其位履其職,注重發揮在政協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在界別群眾中的代表作用,在本職工作中的帶頭作用。”結合本職工作,楊光表示,要充分發揮市場監管的服務作用,主動靠前精準幫扶,助推市場主體穩定增長和高質量發展,讓市場主體“辦事比網購更便利,感受比網購更愉悅”。
上游新聞記者 陳竹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