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中我發現,小城里90后、95后單身青年的婚戀觀念,映射著當地城鎮化中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職業、收入、經濟條件、物質基礎要門當戶對”的傳統婚俗觀念,仍然影響著小城鎮年輕人的婚戀心態。他們相親的出發點,除了因為喜歡和愛慕,更多要綜合考量外貌、知識學歷、職業收入、性格特征、住房汽車、家庭經濟條件等多重因素。
我注意到,小城市男青年傾向于選擇職業、社會地位與自己條件相當、或比自己條件略低的女青年婚戀。由于面臨購買結婚住房和彩禮兩項大額家庭開支,一些教育背景不高、收入水平較低、缺乏家庭經濟支持、在城市獨自打拼的男青年,在相親擇偶時會處于弱勢地位。
小城市女青年隨著受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對婚姻伴侶和婚姻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更愿意選擇在學歷、事業發展、職業收入等方面優于自己的男青年結婚,因此導致部分人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人”而“被動單身”。
正因如此,各地政府、團組織及社會各方搭建平臺,為年輕人牽線搭橋,讓他們奔赴幸福的未來,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王婆說媒”帶來的熱效應,目前一些地區探索創新為年輕人打造喜聞樂見的相親方式,陜西省西咸新區茯茶鎮推出“金花婆婆說媒”、甘肅省慶城縣藥王洞馬嵬驛民俗文化村推出“表姐說媒”,單身青年的參與熱度不斷升溫。
《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把青年婚戀列為青年發展的重要領域。各級共青團組織把解決婚戀中年輕人的急難愁盼作為重中之重。共青團的青年婚戀服務,涉及婚戀觀念引導、婚姻家庭法律法規學習、婚戀交友服務、婚戀平臺搭建、服務平臺監管、婚戀權益保障等多方面,應摸準適婚單身青年的婚戀“痛點”,要為他們擴大社群交友圈,設計并開展年輕人感興趣的社群活動,鼓勵他們多走出家門交友;要引領適婚青年樹立科學務實、積極健康的婚戀觀念,為遭遇婚戀困境青年提供心理輔導關懷;要加強青年婚戀服務的針對性,為城鎮未婚職業青年、長居農村務農未婚青年、城鎮靈活就業未婚青年等群體,提供形式鮮活、安心可靠的婚戀服務。
焦敏龍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