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提出整合理想株型和最佳生理型的下一次作物綠色革命實現策略
時間:2025-05-13 09:53 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4月2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光合生理調控創新研究組應邀在Cell Press旗下重要學術期刊《生物技術趨勢(Trends in Biotechnology)》發表前瞻性綜述文章,首次提出了整合理想株型(Architectype)和最佳生理型(Physiotype)的作物協同優化新策略,旨在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與精準育種技術,打造高產、高效、廣適的現代作物品種,推動下一次綠色革命。


20世紀中葉,以半矮稈品種為代表的第一次綠色革命極大提升了全球糧食產量,顯著緩解了當時的饑餓與糧食短缺危機。但近年來,氣候變化、資源緊張和農業管理滯后使主要作物產量增速放緩,部分地區甚至連續減產。同時,傳統高投入農業模式帶來的氮肥過量施用,也引發了土壤退化、水體污染等生態問題。如何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實現穩產增產,成為當今農業面臨的關鍵挑戰。
文章圍繞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四大主糧作物,系統闡述了適應現代高密度種植與資源限制條件下的理想株型特征。例如,水稻應具中等株高、適量分蘗、直立厚葉與發達根系;玉米則需智慧冠層結構、低株高與強根系以適應密植;小麥和大豆分別強調抗倒伏結構與高效固氮系統。然而,單一的株型結構改良尚不足以支撐未來農業的高產與可持續發展。為此,文章進一步提出“最佳生理型”概念,通過調控關鍵代謝路徑與生理機制,系統提升光合效率、營養利用率及逆境適應性,并強調作物“可塑性”在實現穩產高產中的關鍵作用。
結合高通量組學、人工智能與基因編輯等前沿工具,研究團隊提出“生理聚合”新策略,即系統聚合多個優異生理機制相關基因,協同提升作物形態與功能。文章同時倡議啟動“作物種質資源泛基因組計劃”和“作物表型組計劃”,建設農業大數據平臺,支撐AI驅動的作物設計與精準育種。未來,通過生理調控、結構重塑與現代農業技術相融合,有望在不顯著增加資源投入的前提下,實現作物產量提升30%、資源利用效率提升20%的戰略目標,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作科所李霞副研究員、研究生解晨和程琳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周文彬研究員為通訊作者。作科所錢前研究員、童紅寧研究員和德國馬普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Ralph Bock教授也參與了該項工作。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創新2030”—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作物基因資源與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的資助。
文章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777992500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