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由省自然資源廳編制完成的《2023年江蘇省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發布。這是該廳首次發布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公報》全面展示了江蘇管轄海域的生態狀況及其動態變化。2023年,江蘇開展了66個站位的近海生態趨勢性監測、7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調查、2個鹽沼生態系統碳儲量調查評估,以及滸苔綠潮、赤潮、海岸侵蝕等預警監測。監測結果表明,2023年,江蘇海洋生態狀況穩中趨好,典型生態系統總體穩定。近年來,江蘇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和大型底棲動物物種數有所增加,海洋生物多樣性指數總體穩定。近岸海域海水質量總體良好,富營養化水平波動降低,沉積物質量良好并保持穩定。重點監測的鹽沼、河口、泥質海岸和砂質海岸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狀況總體穩定,濱海鹽沼碳匯資源豐富。互花米草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海洋生態修復工程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良好成效。《公報》分析了江蘇當前面臨的海洋生態災害和問題,認為赤潮發現次數呈波動減少態勢,滸苔綠潮、海岸侵蝕等生態災害和生態問題依然存在。
江蘇將持續開展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現狀調查及預警監測、海洋生態災害預警監測,充分發揮海洋生態預警監測為海洋經濟建設、海洋資源管理、海洋生態修復和防災減災等的服務支撐作用。
6月6日,江蘇省2024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主場宣傳活動在南京舉行。活動現場發布2024年江蘇海洋經濟發展指數,公布2023年江蘇省海洋災害公報。南京大學、河海大學等8所涉海高校,與省海洋地質調查院、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8家單位進行產學研聯盟技術轉化合作簽約,助力全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江蘇大力發展現代海洋經濟,加快推動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和海洋強省建設。2019年以來全省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2023年達9606.9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7.5%,海洋經濟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2024年江蘇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顯示,2023年江蘇海洋經濟發展指數為121.9、比上年增長3.1。
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張國梁表示,全省自然資源部門將加快推動省級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落地實施,全力以赴做好用地用海用林要素保障,深化細化強化海洋經濟監測分析,主動協同推動海洋產業發展行動方案重點任務落實,為江蘇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藍色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