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寧宮新
編者按平安,民生之盼,發展之基。近年來,南京公安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總遵循,創新實施以現代治理體系、現代警務機制、現代防控體系、現代警方公共關系、現代公安鐵軍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警務戰略,著力構建現代警務體系,推動警務效能不斷提升。今起,本報推出“五個現代”警務戰略系列報道,聚焦公安警務體系改革,關注公安工作高質量發展。
去年全市群眾安全感達99.33%,再創歷史新高,成功獲評首批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首批“全國禁毒示范城市”,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連續4年下降,電詐大額警情數、立案數、損失數和破案數、抓獲數實現“三降兩升”……
成績的背后,是南京這座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省會城市突出的社會治理效能。
自2019年全國公安工作會議以來,南京公安機關積極構建現代治理體系,圍繞市域社會治理難點每年確定主題、專題攻堅,按照共治善治、聯動融合的要求,著力推動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全力打造本質安全樣板。
部門協同,下好平安建設“一盤棋”
從2023年開始,每逢上學和放學時間,在南京河西外國語學校的門口總能看到一輛“通學線”定制公交接送學生,周圍私家車明顯減少,實現了從“家門口”到“校門口”的便利與安全。
這樣的護學場景,是南京公安推行“一校一策”、優化校園周邊交通秩序的生動體現,也是多部門聯治攻堅治安管理難題的具體實踐。
平安建設絕不是一時一事、一人一域,南京公安機關始終把部門協同作為現代治理體系的關鍵抓手,強化組織融合、機制融合、力量融合,實現由“聯動”向“聯體”轉變。
近年來,針對全市中小學、幼兒園接學期間停車困難、人車短時聚焦矛盾、學校周邊交通擁堵等問題,南京交警堅持綜合治理、常態長效的工作思路,針對不同校園特點,綜合考慮周邊道路條件,推動教育、城管、公交等部門和單位聯動共治,持續推廣錯峰上下學、定制公交等措施,深入推進“一校一策”治理工作,不斷提升交通治理精細化水平。
面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高發多發態勢,南京公安前期依托反詐聯席會議機制,聯合金融、通信等30余家成員單位齊抓共管、齊頭并進,持續健全反詐工作責任體系,全面落實預警勸阻、宣傳防范、打擊破案、內外合力等5項措施,目前正加快籌備升級為協調機制。
“拿警銀聯動來說,銀行工作人員懷疑客戶被騙,第一時間報警,我們的勸防工作也更快一些,就能把更多的電詐案件處置在源頭。”6月10日,市公安局反詐支隊民警告訴記者。截至5月底,全市資金預后被騙率下降至0.01%,實現全國全省雙第一。
為打贏新時代禁毒人民戰爭,市禁毒委充分發揮制度機制優勢,加強市禁毒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實體化運行,不斷健全黨委政府統一領導、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禁毒工作格局,充分發揮成員單位職能作用,變單打獨斗為共同發力,扎實推進禁毒情報指揮室、禁毒預防教育基地、街道社區戒毒辦公室示范創建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六全”禁毒治理體系。
警民協力,巧用基層治理“繡花針”
群眾是平安建設的主角,安全是群眾最基本的訴求,南京公安始終堅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不斷延伸警務工作觸角,把社會治理變成廣大群眾共同參與的生動實踐。
網格是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近年來,為更好激活一線平安力量,南京公安機關大力推進警網融合,實現社區民警100%進社區(村)“兩委”班子,推進社區警務室與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合署辦公、一體運作。
“該機制充分發揮網格員、微網格員等在轄區‘人、地、事、關系網’等方面熟悉的優勢,做到網中有格、格中有警,各盡其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隊民警介紹。近期,溧水一男子因家庭糾紛深夜獨自離家出走,疑似有輕生跡象。接報警后,屬地派出所立即將相關情況推送給街道社區網格員、微網格員等,成功搜尋到該男子。
同時,南京公安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培育、優化和壯大平安類社會組織,鼓勵吸納單位門崗、物業保安、外賣快遞小哥、社區工作人員等以個人身份參與群防群治隊伍建設,建立完善分類管理、平戰結合、編組響應等工作機制,群眾參與社會治安治理的途徑和渠道進一步拓寬。
目前,全市多個超市、社區等場所共建成2000余個兼具“避險、報警、求助、宣傳、情報”功能于一體且24小時運行的“平安守望點”,發展來自社會各界的安全員7.3萬余名,依托社會動員平臺注冊登記平安志愿者60萬人,累計協助處置各類警情1500余起,救助群眾470余人,構建起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安全感知網。
以“居民議事會”“圓桌會議”等為代表的社區共治陣地也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針對基層治理中最具代表性和攻堅性的拆遷安置房小區,浦口公安分局牽頭主持召開多場“居民議事會”,順利解決相關小區電動車“飛線”充電、上樓入戶、亂停亂放等頑疾,畫好“警民共治同心圓”。
善為善治,手持矛盾化解“望遠鏡”
江寧公安分局岔路派出所有一支特殊的“街面調解員”隊伍,隊員們均是經選拔的優秀輔警,由區司法局統一審核并頒發“人民調解員資格證書”,主要參與轄區先期非警務類警情處置及街面矛盾糾紛化解工作。
這是“公調對接”矛盾糾紛調解工作向110接處警前端延伸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南京公安著眼維護社會長治久安,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應對現代治理新問題、新挑戰,通過與司法行政機關的良性互動和相互銜接,強化法治、德治在化解矛盾、定紛止爭中的權威作用。
目前,全市140個戶籍派出所、17個街面警務站,共有司法機關派駐專職人民調解員500余名、兼職調解員1000余名,同時持續推動駐所調解室與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對接,吸納公職律師等力量輪值調解,每年通過“公調對接”機制化解各類矛盾糾紛4.6萬件。
“遇上難以現場調解的糾紛,比如涉及婚戀、鄰里、債務等,處警民警將雙方帶回所里公調室,由駐所專職人民調解員參與矛盾化解。以法律為準繩,兼顧理與情,往往不僅從前端消化了非警務警情,更是在實現‘案結事了’中讓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江北新區公安分局頂山派出所民警介紹,該駐所公調室曾榮獲“南京市公調對接工作先進人民調解工作室”。
此外,南京公安機關正在全市范圍內組織平安韌性小區建設活動,探索推進智能門鎖系統建設、智慧小區先聯后建等方面工作,運用現代治理理念推動夯實基層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