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時間:2024-06-28 06:40:00 作者:陳海波 來源: 光明日報
【來自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的報道】
“這是一次創新之旅!”
6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在會上介紹嫦娥六號任務有關情況時表示,嫦娥六號任務是中國航天史上迄今為止技術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測任務,實現了三大技術突破和一項世界第一。
嫦娥六號突破了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技術、月背智能采樣技術、月背起飛上升技術,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動采樣返回,再次創造了中國航天的世界紀錄。
“未來,圍繞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小天體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以及地外生命信息的探測等科學目標,我國還將開展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以及行星系探測任務。”卞志剛透露。
“備份”創造出世界紀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嫦娥六號最開始是一個“備份”。
“嫦娥六號原來是嫦娥五號的備份,執行月背任務是對備份提出的新挑戰。”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介紹,嫦娥六號作為備份生產時間比較早,所有產品只要生產出來就有壽命,壽命決定了執行任務的質量。“為了完成好這次任務,我們在嫦娥五號備份件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更換,保證上天產品的可靠性。”
更大的挑戰,來自技術目標和狀態的變化。嫦娥五號是在月球正面采樣,嫦娥六號雖然是備份,但目標變成了月背采樣。“在月球背面著陸采樣,就要增加很多相適應的技術變化和適應月背條件的一些改變。”胡浩說,月背不能直接通信,需要增加中繼星,探測器因此要適應中繼星的要求。對此,科研人員進行了充分驗證和準備,來保障這些改變能夠適應月球環境要求。
“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面實行采樣返回,在整個研制之初,研制團隊就意識到難度非常大,挑戰和風險也非常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益明說,在月背起飛的時候,地面是沒法支持的,為此科研團隊突破了包括月球逆行軌道的設計與控制、月背智能采樣、月背自主起飛等相關關鍵技術,實現了可靠、安全的月背采樣返回。
時間緊,也是一個挑戰。嫦娥六號任務正式開始于2022年8月,到2024年5月3日發射,大概只有一年半時間。胡浩說,這一年半里,要開展中繼星研制和國際載荷搭載工作,并進行大量試驗和驗證,挑戰性很大。
不過,在胡浩看來,“這些挑戰是財富,也為我們后續完成更復雜的任務積累了經驗”。
對月球的認識將更完整
在嫦娥六號之前,人類對月球進行了10次采樣返回,但都是在月球正面。嫦娥六號為何選擇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采樣?
嫦娥六號任務副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春來解釋,南極-艾特肯盆地是現在發現的月球上最大、最深、最古老的盆地,研究這里的地質構成、物質組成、演化歷史,有助于了解月球,甚至地球早期的地質演化歷史。過去,人類采集的月球樣品都是月球正面的,嫦娥六號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樣品采集,有望為研究月球的二分性,完整了解月球的歷史提供機會。
“以往采集的樣品,我們只認識到半個月球。”他說,月球背面尤其是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月壤樣品,在礦物化學成分上可能與正面樣品有非常大的差別。研究這些樣品,有助于揭示月球背面特有的地質構造和物質成分的差異,更全面地理解月球的地質演化歷史。
此外,南極-艾特肯盆地采集的樣品還有可能采集到月球深部,甚至月幔的樣品,將為研究月球內部物質成分提供寶貴數據。
“我們在采樣過程中就感覺月球背面和正面的月壤不太一樣,正面的月壤比較細膩、松散,背面的狀態似乎不太一樣。所以,我們有更高的期待,希望科學家們有新的發現。”胡浩說。
來自月球背面的月壤樣品,讓人期待。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的研究,將向國外科研團隊開放申請。國家航天局國際合作司負責人劉云峰說:“中方歡迎各國科研人士按照有關流程提出申請,共享惠益。”
2030年前后實施火星采樣返回
隨著嫦娥六號任務的圓滿成功,中國探月工程也迎來了20周年。20年來,從給月球拍照片,到首次登陸月球,再到月背采樣采訪,“嫦娥”給我們帶來太多驚喜。未來,我們還會迎來什么驚喜?
卞志剛介紹,未來一段時間,我國深空探測將主要集中在月球探測、行星探測兩個方面。在月球探測方面,后面會有嫦娥七號、嫦娥八號任務。嫦娥七號主要是對月球南極部分的資源做勘察,嫦娥八號將對月球資源的原位利用開展技術驗證。此外,我國還將跟國際同行一道共商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共享共用我們的月球探測成果。
在行星探測方面,目前我國已批準了四次任務。其中,天問一號任務已于2021年成功實施,標志著我國深空探測走向了月球以外的領域。天問二號任務準備在2025年前后實施,將瞄準一顆近地小行星進行伴飛并取樣返回。天問三號任務計劃在2030年前后實施,目標是火星采樣和攜帶火星樣品返回地球。天問四號任務將實現木星系探測,也計劃在2030年前后實施。
“天問三號和四號任務現在都在加緊進行關鍵技術的攻關,細化論證實施方案。”卞志剛說。
(本報北京6月27日電 本報記者 陳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