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目前,以傳統通用航空和新型無人機產業為基礎的低空經濟正在蓬勃發展。中國民用航空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持有現行有效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運營合格證的無人機企業達1.4萬家,持有無人機操控員執照的人數達22.5萬人。今年上半年,新注冊無人機60.8萬架,較去年同期增長48%。無人機累計飛行小時數超過980萬小時,較去年同期增加13.4萬小時。我國低空經濟正步入快速成長的新階段。
低空經濟是指以各種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它是“航空﹢”式新興融合經濟形態,核心是航空器與各產業的“組合式”經濟形態,如“農林﹢航空”“體育﹢航空”“電力﹢航空”“旅游﹢航空”等。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空經濟產業鏈長、帶動性強,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賽迪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達到5059.5億元,同比增長33.8%。預計到2026年,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
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低空經濟發展,在宏觀層面和頂層設計上不斷作出戰略部署。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首次將低空經濟納入發展規劃。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打造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1月1日,《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實施,對低空經濟中無人機產業發展作出規范。今年全國兩會,“低空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地方政府也不斷推出政策措施,競相布局低空經濟。5月中旬,北京市經信局發布《北京市促進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見稿)》,明確了未來3年北京市低空經濟發展的目標和措施;5月下旬,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提出要將廣東打造成“世界領先的低空經濟產業高地”;6月,四川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低空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強化資金支持,加快研究出臺配套政策措施,推動低空經濟盡早“飛起來”。
國家層面及一些地方政府密集出臺支持政策措施,為后續低空經濟發展賦能蓄勢,并形成一個個有力的催化節點,推動相關產業鏈深度融合協同,加速低空經濟向更高、更廣的市場空域起飛。
低空經濟發展未來可期,但從目前情況看,還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盡管我國在包括無人機在內的低空產品領域擁有強大的制造能力和成本優勢,但整機廠家特別是具有行業領導地位的品牌廠家缺失,導致產業鏈中的企業更多處于單打獨斗狀態,整體發展勢能不足。從產業體系角度看,各地大都是各自為戰,各板塊和條線之間缺乏整體謀劃和協調性,存在發展不統一、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等問題。在產業中后端,包括飛行維修與技術支持、運行服務、信息服務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另外,低空經濟在安全性、合法性、隱私保護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爭議,有待進一步解決。
推動低空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針對上述問題,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低空經濟法律法規體系,完善相關管理監督制度,保障低空經濟相關產品和活動既具合法性,又具安全性、經濟性和可靠性。二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飛行器起降、備降、停放、能源補給等功能,提升低空經濟各環節的服務能力。三是加強科技創新與應用,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建設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低空工業體系,加大產業技術研發投入,積極拓展新應用場景,推動低空產品和服務走向“大眾化”。四是加強人才培養和儲備,支持相關專業學科建設,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和職業發展通道,為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工作環境。
低空經濟,方興未艾。相信在政策支持、市場規模擴大、產業鏈完善和技術創新等因素的共同推動下,我國低空經濟將“飛”得更穩、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