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時間:2025-05-27 15:20:00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今天(5月27日),上海國際航運可持續燃料認證體系建設在上海啟動,會上首次發布了《國際航運碳足跡標識認證制度建設研究藍皮書》。標志著我國在構建國際航運綠色治理規則方面邁出關鍵一步。
在4月11日閉幕的國際海事組織(IMO)第83屆環保會議上,針對5000總噸及以上國際航行船舶溫室氣體排放“技術+經濟”凈零排放管控新政正式獲批。該新政將自2028年起對國際航行超標排放船舶實施階梯性碳費機制。船舶所使用的燃料需經過全生命周期碳強度核算,并基于認證結果進行碳費繳納。這標志著建立權威、獨立、符合IMO標準的可持續燃料認證體系成為全球航運業的當務之急。
記者從海事部門了解到,為積極應對國際規則調整,上海海事局、上海市交通委牽頭組織上海海事大學專家團隊,聯合國內主要能源、航運企業及認證服務機構,于今年3月發起成立了“上海國際航運碳足跡標識協會”,作為我國首個專注于國際航運可持續燃料認證體系建設的法定實體。協會系統編制了《國際航運碳足跡標識認證制度建設研究藍皮書》,明確覆蓋船用燃料原料采集、生產加工、運輸分銷、船上使用等各環節碳排放核算路徑。藍皮書全面對標IMO、歐盟等國際先進政策與認證制度,結合我國航運燃料產業實際,從政策、標準、組織、數字平臺等維度,提出建立統一、高效、國際接軌的認證制度的總體框架,為我國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航運低碳治理體系提供了“上海方案”。
此外,協會正在加快推進自主認證體系文件編制,計劃于今年底完成核心制度設計并進入試運行階段。技術支持方面,認證體系將以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為支撐,構建全生命周期數據采集與驗證平臺,確保燃料碳足跡信息可追溯、可核查、可信賴。
(總臺記者 王一喆 孫慧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