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地頭,“她”力量強勁。近年來,漳州市創新融合“碳匯+女科技特派員聯盟”與“婦女微家”兩大工作機制,把女科技特派員與基層婦女組織“神經末梢”相聯,帶動更多農民走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道路。
在平和縣安厚鎮龍頭村鑫華源家庭農場,枝繁葉茂的棗樹上掛滿了色澤青翠、光潤飽滿的青棗。“我們的青棗品質好,口感脆甜,皮薄汁多,就連廣東的經銷商都來我這里進貨。”農場負責人林鎮峰說。
平和青棗的優良品質,離不開省級科技特派員、福建省熱帶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坤秀及其團隊的科技加持。2021年9月,省婦聯成立“碳匯+女科技特派員聯盟”,號召全省女科技工作者各展所長,建立綠色農業長效服務機制。蔡坤秀就是“碳匯+女科技特派員聯盟”平和小分隊中的一員。
2017年起,蔡坤秀對口幫扶指導鑫華源農場,為果園帶來了果園生草栽培、水肥一體化、修剪枝條粉碎歸田等綠色種植技術,給林鎮峰的果園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每年四五月份,青棗采摘結束后,就要開始修剪樹枝、清理果園。原先,修剪下的棗樹枝條采用焚燒處理,造成空氣污染和安全隱患。蔡坤秀團隊推廣“修剪枝條粉碎歸田”技術后,修剪下的枝條就地粉碎,碎渣經過一段時間發酵,能夠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還有助于疏松改善土質。“土壤質量明顯提升,青棗的口感更脆甜,價格也更好了。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不僅每年減少大約20%的化肥使用量,微噴灌溉代替人工施肥,我一年還可以省下人工費3萬多元。”林鎮峰說。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農業綠色轉型,目前,漳州“碳匯+女科技特派員聯盟”匯聚了來自各行各業的省、市級女科技特派員共96人,她們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戶“打成一片”,讓科研成果“落地成金”。
推廣綠色種植模式,號準土地的“癥結”僅是開端。倘若種植觀念不改,一切只能照舊。如何轉變農戶傳統種植觀念,讓科學種植深入他們心里?
“許多農戶的種植觀念根深蒂固,很難被說動。女性做事細心、溝通耐心,因此,發揮婦聯‘聯’的作用,能更好地傳播科學種植技術和觀念。”平和縣婦聯主席陳小紅說。
該怎么聯?漳州市構建起“專家團隊+黨支部女黨員+種植女能手+女輻射帶動戶”的科技服務模式,專家團隊直奔一線,向“帶頭人”傳授種植技術,再由“帶頭人”擴散輻射。同時,結合基層婦聯組織,將“碳匯+女科特派聯盟”和“婦女微家”兩大工作機制創新結合。“婦女微家”由女科技工作者、花果種植女能手擔任“微家長”,吸收周邊女種植戶作為成員,把花果綠色提質增效技術深入田間地頭。
2016年,省“碳匯+女科技特派員聯盟”成員、福建農林大學海峽聯合研究院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廖紅率領科研團隊來到平和縣開展蜜柚養分吸收規律的研究。經過大量土壤樣本分析和定位試驗,發現過度施肥所導致的氮養分大量流失,是平和蜜柚園土壤酸化、板結嚴重的主要原因。同時,化肥施用過量和土壤酸化引發的蜜柚樹“缺鎂”,導致蜜柚果品質下降。基于此,廖紅團隊提出了“減肥壓酸,補鎂增效”的蜜柚綠色提質增效技術。
賴月香是平和縣坂仔鎮五星村的婦女主席、蜜柚種植能手,也是五星村“婦女微家”的“微家長”。眼下蜜柚施肥季,賴月香不光要打理自家40多畝柚子園,還和村里10名女種植戶一起,給柚農做“蜜柚減肥”、科學種植的宣傳。
“我們挨家挨戶發放宣傳手冊,有些農戶看不懂,我們就手把手教他們如何控制施肥量、找準施肥位置。有的人不信,我們就邀請他們來家里的柚子園看看成果。”賴月香說,現在五星村780多戶柚農采用了廖紅團隊研制的“蜜柚減肥”和“土壤改良”配方。
數據顯示,去年來,漳州市8支“碳匯+女科技特派員”小分隊通過實地考察學習、專家巡講和現場指導等方式,開展各類培訓班20余場,現場培訓高素質農民近600人次,線上培訓9000多人次,長期掛鉤指導農民200多人次。(記者 趙文娟 通訊員 羅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