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出一副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很少是仁德的。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6.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5.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順,出外要敬愛師長,說話要謹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愛相處,親近那些具有仁愛之心的人。做到這些以后,如果還有剩余的精力,就用來學習文化知識。”
6.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7. 子夏說:看到賢人能肅然起敬,在家能竭心盡力地愛家庭,愛父母.在社會上做事,對人、對國家,放棄自我的私心,所謂許身為國.盡管這個人沒有讀過一天書,我一定說這人是有真學問的.
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9.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7.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