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于下半年舉行。作為論壇咨詢委員會委員的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馬凱碩近日來華出席咨委會第五次會議,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帶一路”幫助貧窮國家發展壯大,西方媒體應該停止對“一帶一路”的負面報道,這可能傷害到需要“一帶一路”的貧窮國家。
中國的倡議越多,對發展中國家越有利
發布會上,本報記者問“‘一帶一路’面臨最大的挑戰是什么”,馬凱碩答道:“我對‘一帶一路’倡議持積極態度,但看到西方媒體貶低‘一帶一路’,稱之為‘債務陷阱外交’,使貧窮國家陷入困境,我感到非常難過。”
截至目前,中國已同15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涵蓋世界三分之二的國家和63%的人口。世界銀行的報告認為,到2030年,“一帶一路”有望幫助全球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并將為共建國家提供42萬個就業崗位。
馬凱碩指出,西方媒體關于“一帶一路”的負面報道實際上是“非常殘酷”的。“一帶一路”在幫助貧窮國家發展壯大,例如老撾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老撾人民的生活在中國的幫助下得到改善。西方媒體應該盡快停止對“一帶一路”的負面報道,因為這可能會傷害到需要“一帶一路”的貧窮國家。
“當西方使用‘債務陷阱外交’的術語時,是對全球南方國家智力的侮辱。西方在說:‘你們這些窮國,你們太愚蠢了,你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們落入了中國的陷阱……’”馬凱碩強調,發展中國家并不愚蠢,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以判斷項目什么時候會帶來好處,什么時候不會帶來好處。“別把西方媒體關于‘一帶一路’的報道當一回事,他們的描述完全是不公平和帶有偏見的。”
過去兩年,美國和歐盟先后提出了“重建美好世界”倡議、“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伙伴關系”和“全球門戶”計劃,與“一帶一路”倡議競爭的意味濃厚。“俗話說,模仿是最好的奉承。為什么美國和歐盟要啟動他們的基建計劃?我可以向你們保證,如果不是中國發起‘一帶一路’倡議,美國和歐盟就不會啟動基建計劃。”馬凱碩表示,美歐被迫推出自己的基建計劃與中國競爭,模仿中國在世界各地推出基建項目,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實際上是在造福世界,“一帶一路”倡議值得全世界為之慶賀。
2021年以來,中國還相繼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馬凱碩說,他希望其他國家能效仿中國發起全球倡議——這是發展中國家所需要的,來自中國的全球倡議越多,對發展中國家就越有利。
經濟增長正在向亞洲轉移
馬凱碩將21世紀稱為“亞洲世紀”,在他看來,“亞洲世紀”的到來首先是自然發展的結果。回顧過去2000年的世界歷史,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始終是中國和印度,歐洲和北美只是在過去200年才開始騰飛。“亞洲世紀”的到來意味著世界走出“反常”、回歸“正常”,中國、印度和其他亞洲國家將再次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同時,亞洲也從西方學到了自由市場經濟、科技和法治等成功經驗。
“然而,當亞洲正在接受西方的成功經驗時,西方卻在背離這些成功的理念。”馬凱碩以美國舉例,美國曾在20世紀80年代堅持推動亞洲經濟的開放和自由化,簽署自貿協定,但今天美國國會卻無法通過任何一個自貿協定。當今世界最大的自貿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是由中日韓和東盟等亞洲國家制定的。“世界形勢在發生變化,經濟增長正在向亞洲轉移。”馬凱碩說。
當“亞洲世紀”到來,西方為何不愿接受?馬凱碩直言,由于西方在過去200年的世界歷史中占據統治地位,依靠巨大權力控制許多重要的國際組織,他們不愿放棄對世界的控制。“如果西方接受‘亞洲世紀’,就必須與世界其他國家分享權力,但他們并不想。”
馬凱碩也提到,亞洲國家不應該自滿,我們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時刻保持謹慎。亞洲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可能面臨威脅和困難,而和平是發展最重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