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糕塌房?微生物超標?


38度、39度、40度、41度…
氣溫炎熱
如果能吃上一口冰冰涼涼的冷飲
那一定能把我們從酷暑中“解救”出來
但是
最近冷飲有些“不太平”
讓不少人破了防…
有媒體整理了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前7個月公布的雪糕、冰棍等冷凍飲品質量抽檢情況,這也讓“11批次不合格產品中大腸菌群不合格占比五成”“大腸菌群超標,一半檢出‘便便’污染”的話題沖上熱搜。網友紛紛表示“一覺醒來,雪糕都塌房了”“打開冰箱看到存貨,居然不敢吃了”。
那么我們義烏的冷凍飲品中是否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產品呢?
近日,熱心市民傅女士隨機從市面上購買了13款不同品牌、不同價位的冷凍飲品,并將它們全部送到義烏市市場監管局產品(商品)質量檢驗研究院的實驗室,檢驗員對其進行了微生物項目的檢測。
一般情況下,微生物污染是冷凍飲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超標的項目主要是菌落指數、大腸菌群等,大腸菌群是國內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也是熱搜中所說的“一半檢出‘便便’污染”的元兇。
為了驗證網友的說法,檢驗員對雪糕、棒冰的菌落總數和大腸菌群項目進行了檢測。
檢驗員稱取25克樣品,與225毫升無菌生理鹽水混勻制成樣品稀釋液,吸取1毫升樣品稀釋液與培養基一起在培養皿內搖勻,等到培養基凝固后放置于36℃的培養箱中培養48個小時,培養時間結束后對培養皿內生長的菌落進行計數,計數結果就是樣品的最終結果。
從檢測結果來看,送檢的13款冷凍飲品的菌落總數和大腸菌群項目數值均未超過標準限值。
市場監管局在此提醒,雪糕等冷凍飲品配料較多,如若個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存在生產加工過程衛生條件未達標、包裝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產品包裝密封不嚴、儲運條件控制不當等食品“漏洞”,都可能導致產品微生物超標。所以消費者在挑選雪糕時,可查看外包裝是否有破損、糕體是否變形,如果糕體已經融化成液體或半固態,建議不要食用。尤其是反復凍融下,細菌會飛速翻倍增長,致使產品變質。采購時消費者也要注意產品的生產日期,盡量選規模大、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較好的品牌企業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