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
統一的小橋流水、青磚白墻綠瓦、紅燈籠;無論哪個古鎮都有賣絲綢的、賣鑰匙扣的、賣手工首飾的;甚至連“特色小吃”都變得千篇一律,臭豆腐、烤腸、甑糕……不知何時起,古鎮漸漸“長”得越來越像,古鎮里的商鋪和特色小吃也越來越像,相似性漸漸地取代了每個古鎮的獨特性,全國各地古鎮的“查重率”甚至高達99%。
游客在古鎮里,想看到原住民的生活狀態,想感受的是古鎮市井的鮮活,想嘗試的是在地理環境和民俗影響下的特色小吃,以及體會漫長的歷史是如何塑造當地文化的。可以說,古建筑、文化氛圍、自然景觀、本地美食……都是古鎮旅游的精髓。但如果古鎮文化的展示只是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并非是為了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本身,文化也就成了旅游過程的符號,也難怪古鎮旅游在漸漸失去魅力。
要想改變這一現象,就需要開發者密切關注游客的需求,開發獨特的旅游產品、提供個性化的旅游服務,將當地特色文化融入現代化的消費理念中。開發者不能僅僅滿足于造造建筑,需要在對當地歷史文化進行完整、詳細梳理的基礎上,充分理解地方特色,才能做好古鎮開發,同時也要在商業化和地方文化保護中做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