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甜蕎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時間:2025-05-19 08:20 來源:全國農技推廣網
甜蕎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花色鮮艷,是北方冷涼干旱瘠薄地的特色作物和防災減災應急作物,也是助力鄉村旅游發展的優勢作物。為指導各地抓好甜蕎生產,針對當前氣象形勢和生產特點,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會同農業農村部雜糧專家指導組,提出以“合理輪作、優選良種、綜合防控、適時收獲”為重點的2025年甜蕎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華北產區
該區是我國白花甜蕎主產區,田間管理的機械化程度較高。主要包括內蒙古東部產區(包括赤峰市、通遼市等)、中部產區(包括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等);山西西北部產區(包括朔州市、大同市、忻州市、呂梁市等);河北及吉林部分地區等。
(一)合理輪作,科學施肥。鼓勵實行三年以上輪作,以減少蕎麥病菌和蟲卵的基數。主推“馬鈴薯—糜子/谷子—甜蕎”,“豆類—胡麻—甜蕎”等輪作方式。旱地、高寒山區的土壤較為偏瘠,可結合秋翻或春翻,將全生育期所需肥料一次施入。施肥以農家肥為主,畝施500—750公斤,適量增施磷肥。中期根據田間苗的長勢,追施適量速效肥,培育壯苗,提高植株免疫力,注意不要過量施用氮肥導致徒長,開花期可適量噴施硼肥提高授粉率。
(二)優選良種,適時播種。根據自然條件、生產需求和種植模式科學選種,宜選用耐旱、耐寒、耐瘠薄、適宜機械化作業、生育期80—90天的高產優質多抗優良品種。播種前確保種子飽滿,發芽率≥85%,無霉變和病蟲害。根據氣候變化和土壤墑情合理安排播期,土壤溫度穩定在10℃以上時可進行播種,內蒙古東部產區、河北產區及吉林產區一般6月下旬播種,內蒙古中部產區和山西西北部產區一般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播種。播前進行風選或水選去除秕粒,曬種1—2天提高發芽率,必要時采用適合殺蟲劑拌種。播種深度4—5厘米。畝播種量一般3—4公斤,畝保苗7—8萬株,播后及時鎮壓。若播期嚴重干旱,可考慮適當晚播并用生育期較短品種、適當加大播種量和播深,保證出苗率。
(三)加強田管,綜合防控。蕎麥根系淺,中耕宜輕,避免傷根,花期遇干旱有條件的地方可適量灌溉,但忌積水,雨季需及時排水防澇。苗高10厘米左右進行第一次中耕培土,去除雜草和病弱苗,保證適合密度及防治草害;現蕾期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提高其抗倒伏性。開花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促結實,也可采用放蜂或人工輔助授粉等方式提高結實率。該區域主要病害有輪紋病、褐斑病和莖基腐病等;主要蟲害有西伯利亞龜象甲、粘蟲和薊馬等。防治原則為優先農業措施,嚴格化學防治,按農藥安全間隔期操作,花期避免噴藥傷害訪花昆蟲,應采用合理的輪作倒茬、徹底的清除上茬殘枝落葉、深耕曬地等田管措施,在農技人員指導下選用綠色高效的生物源殺菌劑和殺蟲劑進行化學防治。
(四)適期收獲,安全貯存。一般霜降前進行收獲。為減少機收損失,70%籽粒呈現品種固有色澤時開始收獲,宜在清晨進行,減少落粒損失;機械收獲時應及時調整所選機械脫粒滾筒轉速,防止產生碎粒、破粒,造成的損失率應小于6%,破損率應小于1%。收獲后及時晾曬,籽粒含水量達14%以下,清選去除雜質,儲存于陰涼干燥處,注意防霉防蟲。
二、西北產區
該區是我國紅花甜蕎主產區,主要包括陜西的榆林市、延安市,寧夏的吳忠市、固原市、中衛市,甘肅的慶陽市、平涼市、定西市、白銀市等。
(一)優選良種,茬口銜接。根據各地生態條件、種植模式、生產加工需求科學選種,避免未經試驗跨區引種。主要選擇制米、制粉品質優的高產多抗甜蕎品種。一般選擇豆類、谷類、薯類茬口,前作收獲后及時翻耕,結合翻耕,畝施農家肥500—750公斤,翻耕后耙耱保墑。播前進行風選或水選去除秕粒,曬種1—2天提高發芽率,必要時采用適合殺蟲劑拌種。
(二)適時播種,綜合防治。一般6月上旬—7月上旬播種,9月中下旬收獲。采用條播,行距30厘米,播深4—6厘米,播后鎮壓保墑,畝保苗6—7萬株。該區病害主要有輪紋病、葉斑病、褐斑病等,蟲害主要有雙斑螢葉甲、粘蟲、西伯利亞龜象甲等,多零星發生。
(三)兩段收獲,安全貯藏。70%籽粒呈現本品種固有色澤時即為成熟。采取兩段收獲,先用割曬機于晴天清晨進行收獲,收割后在田間放置5—7天,選用自動撿拾脫粒機或固定脫粒機進行脫粒。收獲后及時晾曬,籽粒含水量需達14%以下,清選去除雜質,貯存于陰涼干燥處,注意防霉變防蟲。